[发明专利]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及其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6537.X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林;牛东兴;蒲苏东;沙开莱;田贺卿;赵杰;胡奇光;邓一三;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E02D19/10;E02D19/18;E02D31/02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周立新 |
地址: | 610032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水井 咬合桩 钢筋混凝土桩 素混凝土桩 河流 基坑止水 透水地层 粘土 围堰 施工工艺 防护墙 止水 水位 水文地质条件 防水土工布 注浆袖阀管 不透水层 工程地质 依次设置 基坑 抽水泵 防水墙 堆砌 水系 防线 铺设 | ||
1.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围堰(8)、防护墙(7)、防水墙(6)、第二集水设施、第二咬合桩组(4)和第一咬合桩组(3);
围堰(8)由钢筋石笼堆砌而成,围堰(8)的下部位于河流的水面以下;防护墙(7)由粘土袋码砌而成;防水层(6)由防水土工布铺设而成,防水层(6)位于防护墙(7)与河堤之间;第二集水设施由并排设置的至少一口第二降水井(5)构成;第二咬合桩组(4)由多个粘土咬合桩(9)组成;第一咬合桩组(3)由多个素混凝土桩(10)和多个钢筋混凝土桩(11)组成,素混凝土桩(10)和钢筋混凝土桩(11)间隔设置,且相邻的素混凝土桩(10)和钢筋混凝土桩(11)相互咬合;第二降水井(5)、粘土咬合桩(9)、素混凝土桩(10)和钢筋混凝土桩(11)的底部均伸入基坑(1)底面以下,进入不透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素混凝土桩(10)和钢筋混凝土桩(11)的咬合部位埋设有单向注浆袖阀管(12)。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施工工艺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基坑(1)的规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围堰(8)的范围及规模;
2)粘土装入编织袋内,形成粘土袋;沿河堤码砌该粘土袋,构成防护墙(7),防护墙(7)朝向河堤的一侧铺设防水土工布,形成防水层(6);
3)在防护墙(7)背离河堤的一侧设置钢筋石笼堆砌而成的围堰(8),
4)在河堤与划定的基坑(1)区域之间打至少一口第二降水井(5),所有降水井中均安放抽水泵,控制第二降水井(5)内的水位,使第二降水井(5)内远河流侧水位高于临河流侧水位;
5)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确定粘土咬合桩(9)的直径及咬合量,并在确定的基坑围护桩的外侧,确定截渗轴线位置;以该截渗轴线为中心,施工导向墙;然后,沿该导向墙确定粘土咬合桩(9)的桩位,采用全回转套管钻进法在确定的粘土咬合桩(9)的桩位钻孔,使套管下端进入不透水层;钻孔过程中,沿套管内壁边钻进边取土,套管钻入设计桩孔标高后终孔;在钻孔内安放导料管,然后通过导料管分层回填粘土并锤击夯实,一边回填一边提升导料管,建成一根粘土咬合桩(9);接着在建成的粘土咬合桩(9)相邻的桩位上重复前述的钻孔、回填粘土的过程,建成第二根粘土咬合桩(9);依次类推,直至建成第二咬合桩组(4),从建造第二根粘土咬合桩(9)起,施工前需将前一根粘土咬合桩(9)的咬合部分切除;
6)施工钢筋混凝土与素混凝土咬合桩
a.根据设计资料,在现场确定第二咬合桩组(3)中的桩位、桩径及咬合量,绑扎钢筋混凝土桩(11)所用的钢筋笼;
根据预定的缓凝时间,试验确定素混凝土中缓凝剂的掺加量;
b.打素混凝土桩桩孔,将掺有缓凝剂的混凝土灌入该素混凝土桩桩孔内,至设计标高后终止灌注;继续施工下一根素混凝土桩(10),直至完成所有素混凝土桩(10)的建造;
c.对要打的钢筋混凝土桩桩孔两侧的素混凝土桩(10)的咬合部分进行切割;然后,施工钢筋混凝土桩(11),该钢筋混凝土桩(11)与素混凝土桩(10)形成咬合;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桩(11)建造完成后,在所有钢筋混凝土桩(11)与素混凝土桩(10)的咬合部分的顶面向下钻孔,在钻成的所有孔内均穿入单向注浆袖阀管(12),单向注浆袖阀管(12)的上端露出桩顶外,建成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及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钢筋笼的安放需满足竖向垂直度的要求,之后先在临近基坑侧的河堤码砌粘土袋,之后设置钢筋石笼围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653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