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7514.0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智;赵学伟;刘鹰;于志洋;孙鹏;周豪杰;孙立军;程宏杨;孙海东;董广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3 | 分类号: | A01K61/53;A01K69/08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王廉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隔板 底板 框架体 集约化 海螺 笼体 诱捕 阵列式分布 三棱柱状 水平分布 依次设置 透水孔 中轴线 爬行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品的养殖与采捕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海螺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海螺的高效诱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海螺捕捞主要以诱捕自然生长的海螺为主,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以笼式诱捕为主,即将放有饵料的笼子投放于海底,间隔1~2天后回收。该诱捕方式存在投放杂乱等问题,且笼子极易损坏。同时由于诱捕笼的投放与回收间隔时间较短,需要大量的捕捞作业船频繁往返于诱捕海域与港口之间,耗油量巨大,且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益较差;高频繁的诱捕也不利于海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利用筏区底部空间,目前扇贝养殖筏区的海底会投放一些扇贝苗。由于海螺也存在捕食扇贝的现象,因此筏区底部海螺的诱捕利于保证筏区底播贝苗的生长;同时为了降低筏式扇贝养殖笼污损生物的附着,往往将浮筏主绳降低至水下5~10米,即采用水泥块压住浮筏主绳使其下潜,由于该水泥块功能单一,不符合立体化养殖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满足海螺养殖和诱捕需求、满足扇贝养殖筏区清除敌害需求,以及满足筏式养殖需求的多功能、集约化的海珍品育养捕一体化设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能够将海螺的养育与海螺的诱捕相结合,从而保证在进行诱捕自然生长海螺的同时,可实现人工海螺的繁育与养殖功能的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
所述养育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与养育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养育区网衣,所述养育区网衣上开设有投饵口,并且在投饵口处还铰接有盖体5,在顶板3上放置有饵料槽6,且所述饵料槽6位于盖体5的下方,在养育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与养育区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养育区活动门7,在养育区活动门7内设置有网衣,
所述爬行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在中间隔板2上开设有多个诱捕口8,
所述诱捕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且与诱捕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诱捕区网衣,所述底板1上放置有诱捕饵料槽9,同时底板1底端的四角还设置有配重垫块10,
在所述框架体外设置有多块爬行板11,所述爬行板11上开设有多个爬行孔12,同时所述爬行板11的上边沿与中间隔板2的边缘相接,而爬行板11的下边沿则与配重垫块10的底端面共面,
在框架体的一端还活动连接有与框架体的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框架活动门13,在框架活动门13内设置有网衣,
所述框架体的顶部设置有多组对称分布的起吊吊耳14,在框架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绳吊耳15。
所述饵料槽6和诱捕饵料槽9的结构相同,都包括一个底面板,在底面板的边缘设置有四个相互连接的立面板,每个所述立面板上都开设有多个透水孔4。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7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