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曲霉毒素B1 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80942.9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1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美;栾云霞;陆安祥;付海龙;郭晓军;王纪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黄爽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 毒素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黄曲霉毒素B1和B2磁固相萃取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磁固相萃取材料以超顺磁性Fe3O4@SiO2为内核,以天然亲水性琼脂糖为基质,采用复合乳化技术将琼脂糖包裹在Fe3O4@SiO2表面,然后将NHS基团修饰在琼脂糖表面,从而能够与适配体通过共价偶联的方式结合。与传统的羧基、氨基磁珠相比,表面含NHS基团的磁性琼脂糖微球无需采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或戊二醛进行活化,室温下将适配体溶液与NHS磁性琼脂糖磁珠混合1~2h便可将适配体共价偶联到磁珠上。本发明的磁固相萃取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磁固相萃取吸附剂将用于食品、农产品以及中药中黄曲霉毒素B1和B2的检测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黄曲霉毒素B1和B2磁固相萃取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B(Aflatoxin B,AFB)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具有极强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作用。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类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B是迄今发现的最稳定的一种真菌毒素,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下不易破坏,因此给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各环节可能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由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的严重性,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对黄曲霉毒素在食品或中药中的残留量做出了限量规定。欧盟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不得超过4μg/kg,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2μg/kg。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标准为(B1+ B2+G1+G2)不得超过10ng/g,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19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限度为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不得超过10μg/kg。由于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危害较大,因而寻找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经济、特异性的前处理方法,消除基质干扰,对于监测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毛细管电泳法、液质联用法等。其中薄层色谱法是最早使用也是最广泛使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2的方法,其优点是适合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且成本低、无需价格昂贵的仪器。但是,薄层色谱法的样品处理繁琐,实验过程复杂,所需检测周期较长,容易受到杂质的干扰。测定时用目测半定量,存在主观影响较大,灵敏度不高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检测要求。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并且检测成本较低的优点,适用于基层机构大量样品的筛选和普查,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费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的主要问题是容易造成假阳性。因此,主要用于基层的筛查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809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鉴别烤烟香型的方法
- 下一篇:植烟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