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生态群落的修复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481471.3 申请日: 2018-12-05
公开(公告)号: CN109516564A 公开(公告)日: 2019-03-26
发明(设计)人: 李锐敬;曹姝文;阳重阳;刘晓永;周文栋;王文静;许嘉辉;杨炜雯;徐启智;黄逸龙;刘诚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陈卫
地址: 510115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叉尾斗鱼 水体生态 条纹 河蚬 螺类 鱼类 生态修复系统 悬浮物去除率 修复 总氮去除率 田螺 平衡稳定 生态修复 平衡性 去除 生态系统 水体 协同 投放 生态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生态群落的修复方法。该方法为将鱼类和螺类投放到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其中鱼类为叉尾斗鱼、鳑鲏、条纹小鲃、波氏吻鰕虎鱼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螺类为田螺和/或河蚬。通过叉尾斗鱼、鳑鲏、条纹小鲃、波氏吻鰕虎鱼和田螺和/或河蚬的协同效果,形成一个平衡稳定的生态修复系统,水体总磷去除率达到38.5%,总氮去除率达到54.9%,悬浮物去除率达到46.8%,与系统土著生物共存良好,生态风险低,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平衡性的保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臭水体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黑臭水体生态群落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如滥用农药和化肥和截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偷排、漏排、直排等是水体致黑致臭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土著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水体修复的关键是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修复,水生动物群落修复应遵循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原则进行,待水生植物系统恢复后,首先选择水生昆虫、贝类螺类、杂食性虾蟹类、杂食性小鱼类对水生动物群落进行恢复,待群落稳定后,再引入本地肉食性鱼类。

现有技术中,水生动物群落的修复选种标准突出了“功能性与经济性”,甚至不惜引入外来物种,常常忽视了其潜在的生态高风险,比如能耐低温低氧的食蚊鱼和罗非鱼作为功能性鱼和经济性鱼的代表,过往常被用于恢复南方水生态环境,但它们可能对土著水生动物的生存和恢复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不能达到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有相关研究表明,食蚊鱼和罗非鱼己深入入侵至唐鱼(金丝鱼)的自然栖息地,对唐鱼的野外生存具高度的威胁性,使得唐鱼现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另一方面,在黑臭水体修复前期,由于水质改善和缺乏捕食者,杂食性小鱼类的数量增长很快。水生态系统虽有一定恢复,但仍脆弱,过快增长的鱼类数量也可能对水生态环境修复带来负面的影响。杂食性小鱼类,体型小但消费能力强、排出大量含胺鱼粪;同时底栖鱼类对底泥扰动,易使底泥的重悬浮,导致污染物的再释放。

因此,提供一种合适的黑臭水体生态群落修复方法对于兼顾生态恢复和生态稳定性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生态修复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黑臭水体生态群落的修复方法,使用多种黑臭水体的土著物种形成联合修复生态系统,利用其优良的生物特性和友好的生态特性,实现水体前期水生动物群落修复,为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稳定提供有利条件。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黑臭水体生态群落的修复方法,将鱼类和螺类投放到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其中鱼类为叉尾斗鱼、鳑鲏、条纹小鲃、波氏吻鰕虎鱼一种或多种,所述螺类为田螺和/或河蚬。

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水生植物系统初步恢复,溶解氧DO≥1.5mg/L,水质为地表水Ⅴ类及Ⅴ类以上,就可以开始进行水生动物的系统的修复,过往的技术中,水生动物群落的修复选种标准突出了“功能性与经济性”,甚至不惜引入外来物种,常常忽视了其潜在的生态高风险。而叉尾斗鱼、鳑鲏、条纹小鲃、波氏吻鰕虎鱼等土著鱼类对其他土著生物无显著压制作用,生态风险低。

而且叉尾斗鱼、鳑鲏、条纹小鲃、波氏吻鰕虎鱼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可以耐低氧和耐低温,在DO≥1.5mg/L的环境下即可生存,也可在南方顺利越冬,且均为杂食偏肉食性,喜欢捕捉轮虫、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如孑孓)等,可代替部分食蚊鱼的功能,还能与大部分土著小鱼类共存,对土著小鱼类种类增长无显著压制作用,生态风险低,来源及分布广,繁殖快,工程推广成本低。

田螺和河蚬,除了具备耐低氧、耐低温、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外,还可通过滤食降低水体浊度、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促进底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814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