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及控蚊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487033.8 申请日: 2018-12-06
公开(公告)号: CN109526906A 公开(公告)日: 2019-03-29
发明(设计)人: 黄民生;杨银川;冷培恩;肖冰;邹颖;张婷月;周运昌;刘洪霞;丁钰;崔贺;何岩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东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A01M1/04 分类号: A01M1/04;A01M1/02;A01M1/00;C02F3/32;C02F3/02
代理公司: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7 代理人: 董红曼
地址: 200062 上***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诱蚊 灭蚊 转刷 水体 蚊虫引诱 悬浮载体 水面 蚊虫 供电系统 微生物转化 地表水体 高速转动 高效净化 运行成本 增氧作用 中控系统 兼容性 远距离 扰动 承托 曝气 蚊害 蚊卵 转动 漂浮 引诱 噪音 吸收 污染
【说明书】:

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及其控蚊方法,由悬浮载体、一级诱蚊系统、二级诱蚊系统、灭蚊系统、供电系统以及中控系统六部分组成。适用于截污不彻底、污染较严重和易孳生蚊虫的中小型地表水体的蚊害控制。悬浮载体漂浮于水面并承托其他系统;一级诱蚊系统用于引诱将远距离蚊虫引诱至装置附近,二级诱蚊系统用于进一步将近距离蚊虫引诱至灭蚊系统;灭蚊系统通过转刷的高速转动及其转动产生的水面扰动、噪音以及对水面张力的改变将蚊虫及蚊卵杀灭,实现高效控蚊。与此同时,本发明中的曝气的增氧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转化的作用可实现水体的高效净化。本发明具有效果显著、运行成本低和安装兼容性好等显著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卫生与蚊虫疾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及控蚊方法。

背景技术

蚊虫作为重要的媒介生物,不仅刺吸人血,影响睡眠,还会传播疾病。蚊子叮咬带有病原体的人或牲畜后,成为病原体的长期储存宿主,再叮咬人时就可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经蚊子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丝虫病、黄热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蚊类一直是国内外卫生害虫防治的重要对象。

蚊虫的生长繁衍离不开水,即“积水成蚊”。雌蚊依靠其嗅觉、视觉和触觉来辨识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水体作为产卵地及栖息地。一些蚊虫喜欢在受污染水体以及堆积垃圾的水面上生长繁衍。因此,中小型地表水体,特别是受污染水体,可为蚊幼提供良好生境,成为是蚊虫重要的孳生地。这可能会引起某些依靠蚊虫传播的疾病爆发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控蚊方法一般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等。常见的物理法为电蚊灯,该方法在灭蚊同时会产生虫体烧焦的臭味,且容易产生触电危险。化学控蚊方法长时间接触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具有潜在风险。由此可见,现有的控蚊方法均存在环境风险与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控蚊方法均是针对成蚊,却几乎没有针对蚊类幼虫(以下简称“蚊幼”)的控蚊的方法。如能从“源头”入手,严格控制蚊幼的生长与存活,则能避免成蚊的产生与危害,大大提高蚊害防治效果。

因此,现在市场亟需一种从源头控制、安全环保的控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用于中小型地表水体中蚊虫的防治,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主要由悬浮载体、一级诱蚊系统、二级诱蚊系统、灭蚊系统、供电系统以及中控系统六部分组成;悬浮载体漂浮于水面并承托其他系统;一级诱蚊系统用于引诱较远距离的蚊虫,二级诱蚊系统用于引诱近距离范围内的蚊虫;灭蚊系统将上述多级诱蚊系统引诱过来的蚊虫及其产的蚊卵杀灭,从而达到控蚊的目的。供电系统为整个控蚊系统提供电力,中控系统用于调节与控制各个系统的交替运行。

本发明中,所述悬浮载体由浮体和金属支架构成,浮体由小型浮体模块连接而成,金属支架固定在浮体四周及上方,金属支架上包含转刷曝气机基础,具体为电机基础和尾端轴承基础。

优选地,所述小型浮体为40×40×10cm长方体结构,中间预留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下方为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小型浮体与所述格栅的材质为PBT(聚酯对苯二甲酸丁酯)、PVC(聚氯乙烯)或PE(聚乙烯),所述圆形通孔半径为20~25cm,所述格栅孔径为2~5cm。

优选地,所述金属支架材料为HRB335、HRB400或者HBB500型不锈钢筋,钢筋与浮体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钢筋之间连接方式为焊接,金属支架四周设置固定接口,用于整个装置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转刷曝气机基础的材质为Q215或者Q235型钢板,与所述金属支架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基础均设置预留孔,预留孔的孔径为0.3~1.0cm,电机基础预留孔间距为40~50cm,尾端轴承基础预留孔间距为25~35c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870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