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93678.2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8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蒋丽梅;夏菁;蒋红利;蒋红洋;蒋翠梅;钟云;张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鑫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18 | 分类号: | G08B21/18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 代理人: | 邹常友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智慧 用电 安全 设备 报警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处理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是:将报警等级划分为次要报警、重要报警和严重报警,并设置对应于次要报警和重要报警的报警条件;当检测到实时电气参数达到次要报警级别的报警条件时,将设备标注为次要报警状态以被动地供服务器查询;当检测到实时电气参数达到重要报警的报警条件时,设备主动向服务器推送一条报警信息且设备会处于持续报警状态,该持续报警状态需人工复位才能消除;当多次累计出现重要报警时,服务器被动接收到的该设备的报警统一为严重报警。所述系统包括运行于服务器上的管理平台、接入至管理平台的若干台设备与若干个用户端,所述管理平台按上述方法进行报警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行业的电气火灾预防预警领域,又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和电器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由于电路老化、电气电器漏电短路、用电过载等原因导致发生的火灾情况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到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多年来电气火灾一直占据首位,居高不下,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为遏制电气火灾事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并修改了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对消防行业以灭火设施设备为重点的格局,更强调火灾事前预防预警为主。因此,一种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处理方法及系统应运而生,对做好用电安全监测和预警工作,对我国的消防事业有着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在设备报警误报及报警规则不完善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提供了一套稳定、高效、快速的报警处理方法及系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提高电气火灾预防能力,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使社会的用电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基于物联网智慧用电安全的设备报警处理方法,应用于服务器及与服务器通讯的设备,其包括如下处理步骤:
将报警等级划分为次要报警、重要报警和严重报警,并设置对应于次要报警和重要报警的报警条件,所述报警条件包括若干电气参数阈值;
1)触发次要报警
当检测到设备的实时电气参数达到次要报警级别的报警条件时,将设备标注为次要报警状态以被动地供服务器查询;
2)触发重要报警
当检测到设备的实时电气参数达到重要报警的报警条件时,设备主动向服务器推送一条报警信息且设备会处于持续报警状态,该持续报警状态需人工复位才能消除;
3)触发严重报警
当设备出现第一次重要报警时,报警累计为1;若持续M时间没有进行手动报警处理的,设备自动进行第一次复位;
在第一次复位后,若再次出现由相同原因产生的重要报警时,报警累计加一;若持续M时间没有进行手动报警处理的,设备自动进行第二次复位;
在第二次复位后,若再次出现由相同原因产生的重要报警时,服务器被动接收到的该设备的报警统一为严重报警,且不再做自动复位处理;
在第一次复位或第二次复位后,若于N时间内未发生重要报警,则对应的报警累计清零。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设备触发严重报警的K时间后,服务器自动向设备所属用户端的发送设备故障整改通知书。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K时间为24小时。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N时间等于3倍的M时间。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服务器按周、月、年的统计方式自动向所有用户端发送企业用电安全报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鑫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鑫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36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监狱用的防逃跑报警装置
- 下一篇:管道管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