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材管壁厚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94882.6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1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岱;杨海钿;李海艳;黄运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06 | 分类号: | G01B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材 管壁 厚度 测量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材管壁厚度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待测量的管材的固定支架,旋转支架,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以及处理器;旋转支架可带动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绕旋转中心轴旋转,第一距离传感器测量和管材内壁之间的第一距离,第二距离传感器测量和管材外壁多个位置点之间的第二距离;处理器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获得管材管壁的厚度。本发明中的测量装置,可在对管材管壁进行非接触测量,避免了距离传感器在旋转测量过程中摩擦阻力带来的干扰;可以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以及其他不透光材料的管材的测量;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出管材厚度。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管材管壁测量方法,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材管壁厚度测量装置以及管材管壁厚度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常常需要用到对管材结构的管壁厚度进行测量。现有采用最广泛的壁厚检测方式是采用自动/人工管口卡口测量的接触式测量方法。该测量方式主要由固定支架、旋转支架、钳口型卡口和测量传感器组成;由固定支架直接固定管口,安装在旋转支架上的卡口直接对管壁进行夹持,然后旋转支架带动卡口沿着管壁旋转一周,由千分表或其它位置/压力传感器完成实际壁厚测量工作(如公开号CN205607357U的或CN203550860U实用新型专利,其为卡口的形式之一)。
而常见的非接触壁厚测量方式有脉冲涡流测量、超声波探测、激光折射的方式。其中,脉冲涡流以及超声波探测常用于金属材料的厚度探测。而激光折射方式由光电无机发生装置、反射板、接收器等装置测量计算经过两次折射后的角度变化,从而测量壁厚,但只用于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等无机材料(如公开号为CN106017340A的发明专利)。超声波检测方法可用于塑料管的壁厚,但超声波检测方式一方面是需要清洁管道面并施加耦合剂,操作繁琐。另一方面是超声波检测测量以及读数较慢,检测时间长(超声波检测方法可参考公开号为CN103134449A的失效专利)。
由此可见,目前对管材进行测量的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测试装置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材管壁厚度测量装置以及管材管壁厚度测量方法,解决了目前对管材管壁厚度测量存在局限性,且测试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材管壁厚度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待测量的管材的固定支架,旋转支架,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架上的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以及处理器;
其中,所述旋转支架可带动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绕旋转中心轴旋转,且所述旋转中心轴和所述管材的中心轴平行,所述旋转中心轴和所述管材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管材内径;
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的第一测量方向指向所述管材内壁,且和所述旋转中心轴不平行,所述第一测量方向可随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的旋转而改变,以便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测量和所述管材内壁多个位置点之间的第一距离;
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的第二测量方向指向所述管材外壁,且和所述旋转中心轴不平行,所述第二测量方向可随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的旋转而改变,以便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管材外壁多个位置点之间的第二距离;
所述处理器和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相连接,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获得所述管材管壁的厚度。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均为激光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在所述旋转支架上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距离可调,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均可调。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以及所述旋转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旋转中心轴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48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