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05328.3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5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秦法伟;卜晓英;吴修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34 | 分类号: | C08L23/34;C08L23/06;C08K5/14;C08K5/54;C08K7/14;D07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吴月琴 |
地址: | 271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不饱和硅烷 聚乙烯 玻璃纤维 交联 机械性能 耐环境应力开裂性 制造 有机过氧化物 氯气 催化反应 共混改性 抗拉性能 氯磺酰化 二氧化硫 耐光 耐磨 绳索 制备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所述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是由聚乙烯、氯磺酰化剂、有机过氧化物、不饱和硅烷、玻璃纤维组成,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该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首先通过对聚乙烯与二氧化硫以及氯气之间进行催化反应,之后再经过与不饱和硅烷进行交联最后再通过加入玻璃纤维进行共混改性,使得最后的成品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而用该成品所制成绳索的抗拉性能得到增强,成品的耐光、耐磨和抗拉强度均得到优化,同时与不饱和硅烷进行交联还可以提高成品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及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优良。
聚乙烯可以通过同其他化合物进行变性拉丝最后制成绳索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由于聚乙烯分子链是柔性链,且无极性基团存在,分子链间吸引力较小使得聚乙烯的力学性能一般,聚乙烯拉伸强度比较低,同时聚乙烯本身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及机械性能差,使得聚乙烯产品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及机械性能也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解决了聚乙烯分子链是柔性链,且无极性基团存在,分子链间吸引力较小使得聚乙烯的力学性能一般,聚乙烯拉伸强度比较低,表面硬度也不高,抗蠕变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造方法,所述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是由聚乙烯、氯磺酰化剂、有机过氧化物、不饱和硅烷、玻璃纤维组成,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择制备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仪器
在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实验室内放置制备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所需要的仪器,如筒式反应器、粉碎机、成型压片机、拉力测试仪器、挤塑机;
第二步:制取氯磺化聚乙烯步骤
取一定量的成品聚乙烯,将成品聚乙烯颗粒通过粉碎机粉碎呈粉状,之后将粉状聚乙烯置入带有搅拌装置的筒式反应器中,通入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同悬浮在反应器内部的粉状聚乙烯进行连续反应制得氯磺化聚乙烯母料;
第三步:有机硅交联聚乙烯的制取步骤
取一定量的成品聚乙烯,将成品聚乙烯利用粉碎机磨成粉末状,之后再一定温度下使其与有机过氧化物、不饱和硅烷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并发生反应最终形成有机硅交联聚乙烯母料;
第四步:有机硅交联氯磺化聚乙烯制取步骤
取一定量的成品氯磺化聚乙烯,将成品氯磺化聚乙烯利用粉碎机磨成粉末状,之后再一定温度下使其与有机过氧化物、不饱和硅烷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并发生反应最终形成有机硅交联氯磺化聚乙烯母料;
第五步:母料与玻璃纤维进行共混改性的步骤
称取适量的母料通过成型压片机压制成三至五毫米厚度的薄膜,之后将玻璃纤维排成丝束均匀的铺设在两个母料薄膜之间并压铸成整体,最后将母料压铸成丝型;
第六步:将丝状母料捻合成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
第七步:利用拉力测试仪器对高抗拉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矿用绳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莱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53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