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07442.X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5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应宗荣;李博;王奇;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075 | 分类号: | C08J3/075;C08J3/24;C08L75/08;C08L33/02;C08L33/24;C08G18/76;C08G18/66;C08G18/48;C08G18/32;C08F220/58;C08F220/06;C08F222/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响应 型互穿 聚合物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为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与丙烯酸‑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网络构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是采用多异氰酸酯单体、聚乙二醇、丙三醇聚合反应所生成。制备方法依次:采用多异氰酸酯单体、聚乙二醇、丙三醇聚合反应得到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体,然后采用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过硫酸钾的水溶液浸泡直到溶胀平衡,最后进行热引发聚合,即制得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本发明电响应水凝胶可用作人工肌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驱动智能水凝胶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材料能够对外界温度、光、电场磁场等外部信号刺激做出响应,成为当今功能材料研究的一大热门,其中,高分子水凝胶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聚合物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亲水性的三维聚合物网络结构的智能高分子,在水中可吸水膨胀,这些特性使水凝胶可以广泛应用在组织工程、人工肌肉、分离膜、化学阀、传感器等前沿领域。
由于电场的可控和便于调节强度,所以在电场下发生刺激响应的电响应型水凝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由离子单体聚合成的聚合物水凝胶能对电刺激表现出膨胀或收缩的形态变化,进而产生弯曲行为,因此这类水凝胶在人工肌肉、机器人手臂、仿生鱼和履带爬行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高分子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差,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提高力学性能和保持高的电响应性成为目前高分子水凝胶领域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力学性能和电响应性能都优异的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为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与丙烯酸-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网络构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
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中的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是采用多异氰酸酯单体、聚乙二醇、丙三醇聚合反应所生成。
对于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采用的多异氰酸酯单体可以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之一种或一种以上;聚乙二醇分子量在800~1200范围。
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聚乙二醇、丙三醇和多异氰酸酯单体混合均匀并脱泡;
第二步,将第一步混合所得的混合物熔体倒入模具,然后升温进行聚合反应得到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体;
第三步,将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过硫酸钾加入水中混合均匀,配制得到聚合单体水溶液;
第四步,将第二步制得的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体,浸泡在第三步配制的聚合单体水溶液中,直到溶胀平衡;
第五步,将浸泡有聚合单体水溶液的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体加热升温,使聚合单体进行热引发聚合,以在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体内部形成丙烯酸-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网络的第二网络,制得水溶性聚氨酯交联网络/丙烯酸-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网络两者构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
对于本发明电响应型互穿聚合物水凝胶的制备方法,第一步采用的聚乙二醇、丙三醇两者的羟基与多异氰酸酯单体的异氰酸酯之间摩尔比为1∶1.1~1.3。第一步采用的多异氰酸酯单体可以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之一种或一种以上;聚乙二醇分子量在800~1200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74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