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08946.3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0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东;王文琪;张贤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B02C19/18 |
代理公司: | 合肥维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5 | 代理人: | 吴明华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碎 混凝土 高压 脉冲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包括外部框架、旋转机构和高压脉冲发生器,外部框架包括顶部固定环、中部导向环、底部支撑环和支撑柱,顶部固定环、中部导向环和底部支撑环沿同一轴线竖直分布,支撑柱沿中部导向环周向分布,旋转机构设置在外部框架内部,高压脉冲发生器包括两根高压脉冲棒、T形杆、联动电机和电源盒,T形杆一端连接两根高压脉冲棒,电源盒设置在移动装置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高压脉冲发生器,电源盒产生高压电流通过高压脉冲发生器传入需要拆除的混凝土内,对混凝土进行破碎,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小、扬尘轻,解决了传统施工过程中噪声及扬尘大的问题,使得破碎过程更加清洁减轻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混凝土结构拆除领域,具体是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被大量开发,使得基坑工程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周围环境也日益复杂,带来的基坑支撑拆除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工程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在城市施工建设中,基坑钢筋混凝土临时支撑的拆除作业最为常用的传统方法有机械破碎拆除法、爆破拆除法、化学静力破碎法和切割拆除法等方法,但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方法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施工要求严格,且噪音大,扬尘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施工要求严格,且噪音大,扬尘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包括外部框架、旋转机构、钻孔机构、移动装置和高压脉冲发生器,所述外部框架包括顶部固定环、中部导向环、底部支撑环和四根支撑柱,所述顶部固定环、中部导向环和底部支撑环沿同一轴线竖直分布,四根所述支撑柱穿过中部导向环分别连接在顶部固定环和底部支撑环上,四根所述支撑柱沿中部导向环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外部框架内部,通过齿轮与中部导向环连接,所述钻孔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可随旋转机构转动,所述移动装置焊接在外部框架上,所述高压脉冲发生器包括两根高压脉冲棒、T形杆、联动电机和电源盒,两根所述高压脉冲棒通过T形杆连接在一起,所述T形杆一端连接两根高压脉冲棒,所述T形杆的竖杆上设有齿条,所述联动电机通过齿轮与T形杆连接,所述电源盒设置在移动装置上。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固定环上设有一个导向槽,导向槽沿顶部固定环周向设置,所述中部导向环上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设置在中部导向环内侧,所述底部支撑环上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设置在底部支撑环内侧。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两根钻孔立柱、两根脉冲立柱、外径齿轮、主动齿轮、三个定位齿轮和旋转电机,两根所述钻孔立柱和两根所述脉冲立柱底部分别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设置在移动槽内,两根钻孔立柱和两根脉冲立柱设置在所述外径齿轮内侧,所述外径齿轮设置在两根钻孔立柱和两根脉冲立柱中部,所述外径齿轮连接两根钻孔立柱和两根脉冲立柱,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旋转电机上,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底部支撑环上,三个所述定位齿轮和主动齿轮沿外径齿轮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两根所述钻孔立柱下部还分别开设有一个排於口。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钻孔机构包括两根钻杆、连接架、钻孔电机、皮带轮和升降装置,两根所述钻杆分别设置在两根钻孔立柱内部,所述连接架卡合在两根钻杆顶部,所述钻孔电机设置在连接架上部,所述钻孔电机通过皮带轮连接两根钻杆,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顶部固定环上,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连接架一侧连接。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卡套,所述卡套分别设置在连接板两边,所述卡套与所述连接板通过螺丝连接且分别固定在两根钻杆顶部。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电机和丝杆滑台,所述丝杆滑台设置在所述顶部固定环上,所述丝杆滑台的一侧卡合在顶部固定环上的导向槽内,所述丝杆滑台的另一侧安装有升降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89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