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12271.X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5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冯丽萍;郭亮;王红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发生态园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B79/02;E03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光明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留槽 园林景观 雨水 营养层 综合利用效率 缓释复合肥 生态环境 水利系统 土地平整 稳定性能 园林景区 园林绿地 栽种植物 种植土层 一体化 碎木屑 碎石层 重量份 碎壳 稻草 连通 核桃 能耗 铺设 水源 园林 挖掘 节约 土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园林景区土地平整,土地上挖掘相互连通的蓄留槽,蓄留槽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碎石层、种植土层、营养层和表层及蓄留槽上栽种植物;营养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核桃碎壳20~40份、碎木屑20~40份、稻草40~80份、缓释复合肥0.1~2份。该发明提高了园林水利系统的稳定性能、保护了生态环境、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率,使更多的雨水能蓄留在园林绿地中,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绿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越来越紧密,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理念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生产模式已经得到摒弃,园林建设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绿色环保建设。
园林绿化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其具有改善小环境、吸纳雨水,增湿释氧的功能。
现有的雨水收集通常将雨水导流集中收集到预先施工好的集水池或水窖等进行再利
用,采用集水池和水窖等建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雨水蓄留吸收并储存雨水,减小地表水流,降低园林运营成本,并能对园林进行有效绿化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园林景区依地形进行土地平整;
b)所述土地上挖掘相互连通的蓄留槽;
c)所述蓄留槽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碎石层、种植土层、营养层和表层;
d)所述蓄留槽上栽种植物;
e)所述营养层各组分的重量份:核桃碎壳20~40份、碎木屑20~40份、稻草40~80份、缓释复合肥0.1~2份。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蓄留槽为相互连通的米字形、井字形、S形、M形中的一种。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营养层厚度为10~15cm。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核桃碎壳的粒径为1~20mm,所述碎木屑的长度为1~20mm,所述稻草的长度为1~20mm。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碎石层的铺设厚度为20~30cm,所述碎石层包括粒径为15~30mm的碎石和粒径为30~40mm的碎石按3:1体积比例均匀混合装填。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种植土层为中壤土40~80重量份,草炭土10~30重量份。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表层的厚度为10~20cm,所述表层为5~10mm粒径的碎石。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
上述的园林景观雨水蓄留一体化方法,其中,所述乔木为朴树、女贞、水杉、青铜、鹅掌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灌木为继木、金丝桃、香馨、海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乔木的个数:灌木的个数为1:3。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更多的雨水蓄留在土壤中,通过地上的耐旱乔木和灌木增加雨水的吸收能力,与常规绿地相比,可多蓄留3~4倍的雨水,并不需要灌溉,达到即蓄留雨水又绿色园林的目的。
该发明通过蓄留槽对雨水吸纳和地上植物的吸收雨水的性能,能有效防内涝雨洪,节约水资源,降低园林的管理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发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发生态园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122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观赏海棠树形定量化综合评价方法
- 下一篇:泡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