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钻井动态循环模拟综合实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16300.X | 申请日: | 201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乐;杨斌;刘继林;龙芝辉;任志平;张迪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21/14;E21B2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井筒 模拟钻柱 充气钻井 安装架 综合实验系统 动态循环 供气装置 加砂装置 起升装置 驱动装置 钻井液循环系统 长度方向移动 实时测量分析 钻井液参数 驱动 固相移动 机械钻速 井下环空 理论支撑 有效反应 钻井生产 井斜角 钻井液 对冲 加砂 井眼 全井 携岩 充气 转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钻井动态循环模拟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安装架,该安装架上设置有模拟井筒和模拟钻柱,还包括钻井液循环系统、驱动装置、起升装置、加砂装置和供气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模拟钻柱沿模拟井筒长度方向移动和/或驱动模拟钻柱转动,起升装置用于将安装架靠近模拟井筒的一端倾斜提升;加砂装置用于在实验时向钻井液冲加砂,供气装置用于在实验时向模拟井筒或模拟钻柱内充气。可充分模拟充气钻井全井况、全尺寸井下环空动态情况,有效反应钻井液参数、井眼尺寸、井斜角、机械钻速等因素对冲砂及携岩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可对固相移动速度及浓度进行实时测量分析,为现场钻井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钻井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钻井动态循环模拟综合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钻井过程中环空钻井液与岩屑的参数关系,井底冲砂及岩屑返出状况都是影响钻进速度的重要因素,钻井液的性能又是直接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在充气钻井中,钻井液的性能参数如密度、粘度等是由液体和充气量共同决定的,故更难把控井底及环空的岩屑动态,不清楚井眼的净化程度,在实际钻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未知风险,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单独模拟岩屑运移的设备,但基本都属于静态模拟,且研究对象单一,难以模拟实际钻井循环过程中复杂井底状况,其实验模拟结果只具片面性,可靠性较低,不能为实际钻井提供可靠有效的综合性钻井数据支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气钻井动态循环模拟综合实验系统,实现多尺寸、多流态、多角度充气钻井循环过程中,钻井冲砂、携岩、环空返速等参数的综合模拟,为实际钻井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充气钻井动态循环模拟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安装架,该安装架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模拟井筒和模拟钻柱,其关键在于:还包括:
钻井液循环系统,用于向模拟井筒和模拟钻柱供给钻井液和进行钻井液的处理;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模拟钻柱沿模拟井筒长度方向移动和/或驱动模拟钻柱转动;
起升装置,用于提升安装架的一端,使模拟井筒和模拟钻柱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加砂装置,其与钻井液循环系统相连,用于在实验时向钻井液中加砂;
供气装置,其用于在实验时向模拟井筒或模拟钻柱内充气。
采用以上方案,通过起升装置和驱动装置可充分模拟钻井过程的各种循环工况,实现全工况的动态模拟,再通过供气装置向环空内充气以改变钻井液密度,而通过加砂装置则朝钻井液中加入实验对象,直观观察井底冲砂,以及砂屑移动情况速度,实现气液,及固液气多相钻井的实际模拟,具有更良好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箱,该传动箱上设有轴向驱动电机和旋转驱动电机,传动箱内具有由轴向驱动电机驱动的齿轮,安装架上在传动箱的两侧对称设有齿条,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旋转驱动电机沿安装架长度方向设置,其电机轴通过水龙头与模拟钻柱固定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简化传动结构,确保钻柱在旋转时可以同时进行轴向移动,且两种运动互不干涉,能更好的模拟实际钻井场景,即正划眼、倒划眼等过程中循环动态,乃至起下钻过程钻井液激荡对井底岩屑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起升装置包括起升塔架,该起升塔架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卷扬电机、卷扬筒和定滑轮,并配置有钢绳,所述钢绳与安装架的后端相连。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安装架的倾斜抬升,以模拟井斜角0~90°变化时,环空井眼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架底部具有至少两个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辊,所述支撑辊的两端套装有滚轮。采用以上方案,可使安装架在起升或下降过程中通过滚轮的滚动更省力轻松,噪音振动更小,提高设备操作人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16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