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去除河道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的生态沉床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25430.X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5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雷;杜淑雯;张铭杰;陈威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质 网袋 河道底泥 种植篮 重金属 沸石 去除 生态 水生植物 环绕 微生物降解作用 不利条件 多重方式 二次污染 沸石表面 净化功能 无毒无害 物理吸附 阳光暴晒 原料成本 再次使用 绑定 浮床 格栅 耐受 串联 水体 伸出 回收 净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去除河道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的生态沉床及其方法。该生态沉床包括沉床、种植篮、基质、沸石、网袋和填料。将植物根植于基质中,植物顶部伸出于顶部格栅外;网袋中装有所述沸石,环绕在植物周围;填料串联绑定在种植篮内,环绕植物。本发明的特点是结合了基质和沸石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微生物降解作用,以及水生植物净化功能,多重方式净化水体,解决浮床因下雨水流速度大,阳光暴晒,易受损坏,耐受时间短等不利条件。本发明生态沉床的材质无毒无害,不易损坏,经久耐用,结束后便于回收再次使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原料成本低,来源广泛,易于推广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理污染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去除河道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的生态沉床及其方法,该生态沉床用于深度污染河道处理及原位修复。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多数江河湖库水体达不到五类地表水标准,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针对河道修复,传统的河道清淤、底泥覆盖、引水、补水修复方法存在工程庞杂、操作困难、耗资巨大、效果反复等问题。
生态浮床是一种治理受污染河湖水体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在治理水体污染、修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效果显著。该技术是通过种植植物,依靠植物生长过程中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以及浮床基质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现有人工浮床形式多样,但难以抵抗风、雨和较急水流,使用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浮床过多利用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水体表层污染物质,对水体中间和底部污染物产生影响较小,但绝大多数的污染物均存在于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因此,急需一种针对河床底泥的污染治理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河道底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生态沉床。该生态沉床以基质、沸石、填料和植物为原料,结合沸石、填料表面微生物降解与物理吸附作用,以及水生植物净化功能等多重方式净化水体,对污染水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对深度污染河道处理及原位修复的生态沉床,包括沉床、种植篮、基质、沸石、网袋及填料;所述沉床包括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底部和顶部由方形格栅组成;框架主体内设有若干方形的预留种植槽,且预留种植槽以顶部格栅的方形孔作为开口;所述沉床两侧设有把手,且沉床两端设有铰链;所述种植篮置于预留种植槽中,且两者以嵌套卡接的形式紧密相连;所述种植篮包括顶部开口的种植篮主体,种植篮主体四周和底部为网状结构;所述种植篮底部设有多层填充物,由下至上依次为基质、沸石及填料,所述基质及填料的粒径均大于种植篮网状结构的孔径;所述基质包括若干黏土层及玉米芯层,且黏土层及玉米芯层交替复合;所述沸石装于网袋中,所述沸石的粒径大于网袋的孔径;所述填料包括若干空心填料球及立体弹性填料,所述空心填料球被立体弹性填料串联连接。其中,铰链用于相邻生态沉床的之间的连接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基质中种植植物,且植物顶部伸出顶部格栅。
作为优选,所述沸石为斜发沸石。斜发沸石无毒无害,吸附能力强。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填料球被立体弹性填料串联连接并且捆绑于种植篮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主体采用PVC材料实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沉床两侧各设有一个把手,且把手为半圆形把手。两侧的把手可方便沉床、沸石、填料和植物的回收。
作为优选,所述植物为沉水植物。进一步优选,沉水植物可以选用黑藻、苦草、金鱼藻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生态沉床去除河道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54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