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粗交酯的提纯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6740.3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0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项盛;冯立栋;边新超;陈学思;李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19/12 | 分类号: | C07D319/12;C08G63/08;C08G6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粗交酯 提纯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粗交酯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粗交酯与溶剂在60~150℃下混合,得到混合溶液;所述溶剂选自ε‑己内酯、δ‑戊内酯和γ‑戊内酯中的一种或几种;B)将所述混合溶液冷却析晶,离心分离后得到纯化后的交酯。本发明提供的提纯方法可有效除去粗丙交酯中的meso‑丙交酯和酸性杂质,还可有效除去粗乙交酯中的酸性杂质,最终得到交酯纯度较高,为聚合级交酯,同时,收率较高。另外,本发明得到的纯化后的交酯不用脱除微量残留的溶剂,可直接进行聚合,残留溶剂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粗交酯的提纯方法及应 用。
背景技术
聚乳酸或聚乙交酯是可降解聚酯,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可加工性能, 可部分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塑料。聚乳酸目前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不断降 低,而废弃的聚乳酸可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有望解决“白色污染”的环境难题。 聚乳酸的工业化生产,通常是由L-乳酸经过低聚脱水、裂解制备丙交酯、纯 制后聚合级L-丙交酯经由开环聚合制备聚L-乳酸。同样,聚乙交酯通过低聚 乙醇酸经过裂解制备乙交酯,乙交酯经过精制后开环聚合制备高分子量的聚 乙交酯。因此丙交酯单体或乙交酯单体的纯度,决定聚乳酸、聚乙交酯树脂 的分子量,因此单体纯度是聚合工艺的关键。
工业上,L-乳酸的低聚物经过裂解制备粗丙交酯,其组成含有90~97%L- 丙交酯,2~9%内消旋丙交酯(meso-LA)和少量乳酸及其低聚物。因此粗丙 交酯的纯制,主要是分离出meso-LA提高丙交酯的光学纯度,进而提高聚乳 酸的光学纯度,脱除乳酸及其低聚物,减少其对聚合影响,获得高分子量聚 乳酸。而乙醇酸没有手性结构,因此乙交酯的纯制主要是除去微量的酸性杂 质。交酯中丙交酯的研究较多,因此以丙交酯为例,介绍交酯的提纯方法。 目前提纯交酯的方法包括:1、精馏或者蒸馏提纯:利用沸点的差异,实现丙 交酯的分离(CN201510704926.3);2、熔融结晶提纯:利用熔点的差异实现丙 交酯的分离(US6310218,CN108031141);3、溶剂重结晶:利用组分在有机溶 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实现分离(CN100343246,CN100343247,CN102875522)。 其中,溶剂重结晶方法采用溶剂溶解丙交酯后得到饱和丙交酯溶液,经冷却 后丙交酯晶体析出,利用过滤或者离心实现溶剂与晶体的分离提纯,整个生 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是一种重要分离提纯丙交酯的手段。
当前,重结晶提纯丙交酯的方法,采用有机溶剂包括乙酸乙酯、乙醇等, 先形成丙交酯的溶液,然后溶液降温使得丙交酯结晶析出,达到纯制目的。 然而,少量残存于纯制丙交酯中的溶剂,在高温聚合阶段会受热形成蒸气影 响生产,因而,需在聚合工艺前除去。现有技术脱除残留溶剂多采用减压抽 真空的办法,能耗较高,生产效率较低,脱除效率有待于提高;另外残留溶 剂难以回收,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粗交酯的提纯方法及 应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提纯方法不仅可以获得高纯度和高收率的交酯,同 时残留溶剂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粗交酯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粗交酯与溶剂在60~150℃下混合,得到混合溶液;所述溶剂选自ε- 己内酯、δ-戊内酯和γ-戊内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B)将所述混合溶液冷却析晶,离心分离后得到纯化后的交酯。
优选的,所述粗交酯包括粗丙交酯或粗乙交酯。
优选的,所述粗丙交酯包括70~99wt%的丙交酯、0.5~25wt%的内消旋 meso-丙交酯和0.5~5wt%的乳酸及低聚乳酸;所述粗丙交酯中各组分含量之 和为100%。
优选的,所述粗丙交酯中游离羧基总含量为10~412mmol/kg。
优选的,所述粗乙交酯包括85~99wt%的乙交酯和0.5~15wt%的乳酸及 低聚乳酸;所述粗乙交酯中各组分含量之和为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67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