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7219.1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0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曹国华;杨泽世;朱真才;花纯利;周公博;汤裕;刘善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7/06 | 分类号: | B66B7/06;B66B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井 分布式 摩擦 提升 系统 | ||
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该系统包括摩擦轮、左右导向轮、左右提升容器、平衡绳、张力调节系统、复合轮组、钢丝绳、卷筒和钢丝绳卡扣;各复合轮组绕摩擦轮环向分布,通过调整复合轮组中的复合轮的位置来调整每一钢丝绳的张力。本发明有助于摩擦轮轴的弯曲应力的减小,克服了传统摩擦提升系统摩擦轮轴弯曲应力过大问题;不需要再设置传统容器张力平衡装置,有效克服了不同钢丝绳的位移差而导致的张力不均衡问题以及传统容器张力平衡装置增加的大自重问题;同时复合轮的位置调整范围较大,避免了传统连接在容器上的液压张力平衡装置调节幅度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深立井提升系统,尤其是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
背景技术
超深立井多绳摩擦提升中,传统的摩擦提升系统,各条钢丝绳以同一方向对摩擦轮作用以径向力,载荷过大,摩擦轮的弯曲应力往往很大,威胁着摩擦轮的寿命和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钢丝绳在制造、安装过程中的误差以及提升过程中的偏载,钢丝绳张力往往不均衡,各钢丝绳磨损程度不一,直接影响到钢丝绳的使用寿命。目前多采用传统容器张力平衡装置来调节钢丝绳的张力,但采用该装置将增加较大的自重,而且连接在容器上的液压张力平衡装置调节幅度比较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可有效减小摩擦轮轴的弯曲应力,能克服传统摩擦提升系统摩擦轮轴弯曲应力过大问题,同时还能大距离方便地进行钢丝绳张力平衡调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若干根钢丝绳、一个左导向轮、一个右导向轮、一个摩擦轮、与钢丝绳数量一样多个复合轮组、一个左提升容器、一个右提升容器、与钢丝绳数量一样多根平衡绳以及一个张力调节系统,摩擦轮设置在中间,复合轮组围绕摩擦轮呈环向分布,左导向轮和右导向轮水平对齐并分别对称设置在摩擦轮的左下方和右下方,左导向轮的右轮缘与右导向轮的左轮缘所在竖直切线的水平距离为左提升容器与右提升容器之间的水平间距;每一复合轮组由一个A复合轮和一个B复合轮组成,二者沿摩擦轮的径向分布,每一复合轮组中的B复合轮具有沿摩擦轮的径向方向移动的自由度,A复合轮设置在B复合轮与摩擦轮之间;一个复合轮组对应一根钢丝绳;位于摩擦轮左侧的复合轮组,其钢丝绳一端连接左提升容器,另一端依次绕过左导向轮、B复合轮、摩擦轮、A复合轮、摩擦轮及右导向轮后,连接到右提升容器;位于摩擦轮右侧的复合轮组,其一端连接左提升容器,另一端依次绕过左导向轮、摩擦轮、A复合轮、摩擦轮、B复合轮及右导向轮后,连接到右提升容器;摩擦轮左侧复合轮组上的各钢丝绳在摩擦轮上的绕线位置与摩擦轮右侧复合轮组上的各钢丝绳在摩擦轮上的绕线位置,彼此交错或分别相邻成块;在左提升容器和右提升容器的顶端,均固定有三个卷筒;每一复合轮组所对应的钢丝绳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卷筒与左提升容器、右提升容器连接,每一卷筒连接两根钢丝绳;张力调节系统分别与摩擦轮左、右侧复合轮组的B复合轮相连接,且两侧独立进行径向的连通运动;左提升容器和右提升容器的下端由平衡绳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有益效果是:1)各复合轮组绕摩擦轮环向分布,有助于摩擦轮轴的弯曲应力的减小,克服了传统摩擦提升系统摩擦轮轴弯曲应力过大问题;2)增加了复合轮组,有效提高了钢丝绳的围包角,增加了提升系统的牵引力;3)通过调整复合轮组中的B复合轮的位置来调整每一钢丝绳的张力,不需要再设置传统容器张力平衡装置,有效克服了不同钢丝绳的位移差而导致的张力不均衡问题以及传统容器张力平衡装置增加的大自重问题;4)同时复合轮的位置调整范围较大,可以避免传统连接在容器上的液压张力平衡装置调节幅度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钢丝绳的数目为6。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第2A复合轮、第2B复合轮与摩擦轮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第1钢丝绳的绕绳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7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紧凑型条带端接组件
- 下一篇:一种防坠落的安全型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