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步进拉伸法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7477.X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5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雷彪;张鸿健;叶国永;刘红忠;蔡崇文;张煜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28 | 分类号: | C08J3/28;C08J3/00;B82Y40/00;C08L10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步进 拉伸 法制 聚合物 螺旋 纳米 纤维 阵列 方法 | ||
基于步进拉伸法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先制备具有微纳米孔阵列的供料箱和推杆,再将液态光敏树脂注入供料箱中并盖上推杆;然后使供料箱与基底接触上,向下推动推杆挤出液态光敏树脂,使纤维根部与基底紧密结合;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带动供料箱向上做螺旋运动,同时推动推杆,匀速挤出液态光敏树脂;再开启UVLED光源组,使UVLED光源组从微纳米纤维根部开始,逐层向上匀速扫描,使微纳米纤维阵列固化,得到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然后通过激光熔断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顶端使其与供料装置分离;高压汞灯照射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使其二次固化;本发明具有制造方法简单,微纳米纤维直径均匀,螺旋结构连续准确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旋结构微纳米纤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步进拉伸法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然界存在的大多数的纤维,如羊毛、棉、麻、蚕丝等都具有螺旋结构。螺旋微纳米纤维有着极大的长度直径比和比表面积,其表面能和活性相当高,有着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螺旋微纳米纤维往往有较强的柔韧性和弹性,较高的孔隙度,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过滤性和阻隔性优秀,广泛应用于光学元件、过滤材料、生物传感器、药物输送和传感元件等中。
近些年发展出许多种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如拉伸法、模板聚合法、相分离法、自组织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拉伸法与化纤工业中的干法纺丝类似,该方法能制备出单根较长的微纳米纤维,但要求材料能承受巨大的牵引变形;模板聚合法以微纳米多孔膜为模板,常用来制备中空微纳米纤维,但是其缺陷在于不能制备连续的微纳米长纤维;相分离法用于制备微纳米多孔泡沫;自组织法是一种利用自身材料,组装出预期图案和功能的方法,此方法耗时且效率低。上述的几种方法都难以制造出结构连续而且三维形状复杂的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步进拉伸法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具有制造方法简单,微纳米纤维直径均匀,螺旋结构连续准确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步进拉伸法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具有微纳米孔阵列的供料装置:供料装置包括供料箱1和与之配合的推杆2,通过激光打孔工艺在供料箱1底部制备微纳米孔阵列,微纳米孔直径D=5-100μm,间距L=10-1000μm,中心距K=15-1100μm;
2)先通过真空处理去除液态光敏树脂3中的气泡,再将液态光敏树脂3注入供料箱1中并盖上推杆2;
3)制备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先降落供料装置使供料箱1与基底5接触上,缓慢向下推动推杆2挤出液态光敏树脂3,使纤维根部与基底5紧密结合;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带动供料装置向上做螺旋运动,同时推动推杆2,匀速挤出液态光敏树脂3;在挤出工作开始约1-2s后,开启UVLED光源组6,使UVLED光源组6从微纳米纤维根部开始,逐层向上匀速扫描,使微纳米纤维阵列4固化,待UVLED光源组6扫描至微纳米纤维阵列4顶部,微纳米纤维阵列固化完成,得到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
4)激光熔断微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顶端使其与供料装置分离:在挤出工作持续5-100s后,供料装置停止工作;使用激光源7将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顶部熔断,使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与供料装置分离;
5)高压汞灯照射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使其二次固化:将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列置于高压汞灯8下照射,进行二次固化;清洗吹干后,得到结构稳定的聚合物螺旋微纳米纤维阵列。
所述步骤3)中微纳米纤维螺旋升角为20°-45°,螺旋圈数为10-100圈。
所述步骤2)中液态光敏树脂使用DLP 602型光敏树脂、Ausbond A370型光敏树脂或SOMOS 8000型光敏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74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