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量转发方法、系统、SDN控制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0159.9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7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5/02 | 分类号: | H04L45/02;H04L45/30;H04L4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海强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转发 方法 系统 sdn 控制器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公开提供了流量转发方法、系统、SDN控制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SDN控制器接收本地IP网络的拓扑信息,拓扑信息包括本地IP网络中各节点的标识和节点间的连接关系;SDN控制器根据拓扑信息和本地IP网络中每个链路的链路利用率,确定特定业务的流量对应的转发路径;SDN控制器向起始节点发送信令信息,以便起始节点按照转发路径将信令信息转发至结束节点,起始节点在收到信令信息后建立到达结束节点的策略路由表,该路由表包括结束节点的IP地址和本节点的下一节点的IP地址,结束节点在收到信令信息后向SDN控制器发送通知信息;SDN控制器响应于通知消息,向起始节点发送流量转发指令,以便起始节点将特定业务的流量按照转发路径转发到结束节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流量转发方法、系统、SDN控制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SDN是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在SDN架构下,通过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
在本地IP(Native IP)网络环境下,在常规的SDN架构中,SDN控制器在确定路径后,需要对路径上所有的节点下发指令,以实现对各节点的控制,进而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控制。这样的方式下,SDN控制器与各节点间的信令交互频繁,信令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流量转发方法,包括:SDN控制器接收本地IP网络的拓扑信息,所述拓扑信息包括所述本地IP网络中各节点的标识和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其中,具有连接关系的两个节点之间构成一条链路;SDN控制器根据所述拓扑信息和所述本地IP网络中每个链路的链路利用率,确定特定业务的流量对应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至少包括起始节点和结束节点;SDN控制器向起始节点发送信令信息,以便起始节点按照所述转发路径将信令信息转发至结束节点,其中,起始节点在收到信令信息后建立到达结束节点的策略路由表,策略路由表包括结束节点的IP地址和本节点的下一节点的IP地址,结束节点在收到信令信息后向SDN控制器发送通知信息;SDN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通知消息,向起始节点发送流量转发指令,以便起始节点将特定业务的流量按照所述转发路径转发到结束节点,其中,起始节点根据自身建立的策略路由表中下一节点的IP地址将特定业务的流量转发至下一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发路径还包括位于起始节点和结束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其中,中间节点在收到信令信息后建立到达结束节点的策略路由表;按照所述转发路径将信令信息转发至下一节点;根据自身建立的策略路由表中下一节点的IP地址将特定业务的流量转发至下一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令信息包括按照从起始节点到结束节点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各节点的标识和各节点的IP地址;其中,除结束节点外的其他节点在接收到的信令信息的第一个标识为自身标识的情况下,建立到达结束节点的策略路由表,并且,在去除信令信息中自身的标识和IP地址后,将信令信息转发至下一节点;结束节点在接收到的信令信息的第一个标识为自身标识的情况下,向SDN控制器发送所述通知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发路径仅包括起始节点和结束节点,起始节点和结束节点间具有多条链路;所述方法还包括:SDN控制器根据所述拓扑信息和所述本地IP网络中每个链路的链路利用率,确定起始节点和结束节点间用于特定业务的流量的链路,该链路为起始节点的第一接口和结束节点的第二接口之间的链路;其中,信令信息携带第一接口对应的地址和第二接口对应的地址,策略路由表包括第一接口对应的地址和第二接口对应的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起始节点将特定业务的流量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的链路转发到结束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SDN控制器接收所述转发路径上的相邻的两个节点间的链路断开后的所述本地IP网络的新拓扑信息,以所述新拓扑信息作为所述拓扑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01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