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改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34925.9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6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曹平;卢致强;时亚昕;张培胜;白玉成;刘建伟;钟扬;申小兵;李冀伟;何伟;唐凯;张骐;吴起;张健;陈远洪;王培海;杜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61001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墙 梁柱 地下车站 一次性 竖向 改造 钢筋 地下工程 混凝土浇筑 长度位置 洞口区域 结构安全 力学性能 区域分块 水平孔洞 作业安全 奇偶数 施工缝 跨梁 受力 收尾 穿过 车站 支撑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改造的方法,对侧墙进行区域分块,包括梁柱区域、矩形跨中区域和矩形收尾区域,对所有梁柱区域、矩形跨中区域、洞口区域分别按顺序进行奇偶数编号,整个过程采用“化零为整、积零为整”的思路,按照“先支座后跨中”的顺序,并结合“先奇数后偶数”和“随破随支”的工艺;降低了改造过程中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确保了既有结构安全,每个水平孔洞内安装两根竖向H型钢进行支撑,一次性托换范围小,作业安全,钢筋穿过竖向H型钢数量少,钢筋设置速度快;施工缝设置在每跨梁的1/3长度位置,保证了新浇梁柱结构的受力较大区段为一次性混凝土浇筑,提高了改造后结构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改造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空间的迅猛发展,大范围空间组织尤其是大都市区迫切需要构建高效的轨道交通支撑系统。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也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而不断地更新调整。而线网的调整,必然引起原轨道交通线网的部分一般站调整为与规划新线路换乘的换乘站。而前期建设的车站一般都未预留与远期线换乘的土建条件。故需对前期已经修建的既有地下车站侧墙进行土建开洞改造,以满足新规划线网的换乘功能。
文献[1]黄平生,高志宏,杨开武,等.分期实施地铁车站破墙接驳技术的工程实践[J].市政技术,2010(S2):105-109,146.以北京地铁宋家庄枢纽站既有5号线与后期亦庄线车站接口实施方案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设计预留接口条件与设计未预留接口条件两种典型情况的工程处理原则和措施,总结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未预留梁柱体系处,大体施工步序为:(1)在开洞范围内侧设置临时钢支撑体系。(2)在设计开洞范围内开洞,隔孔破除墙体至门框梁底500mm 处,采用H 型钢进行临时支撑,全高破除门框柱墙体,施做门框柱钢筋混凝土结构。(3)破除其余部分梁处墙体至梁底500 mm 并进行临时支撑(H型钢),随破随支,施做门框梁结构。(4)破除梁底剩余墙体,待补做梁柱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临时钢支撑体系。
5号线与亦庄线车站接口破墙接驳已经施工完成,施工过程及监测数据表明,破墙施工对既有车站结构安全及正常运营基本无影响,该破墙接驳方案是合理的。但是,此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门框梁逐步破除后整跨都采用数根相对柔性的H型钢支撑托换,由于柔性支承的范围大,H型钢的一次性托换范围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新浇的门框柱与门框梁两构件采用分期施作,施工缝设置在内力较大处的梁端,门框梁柱整体性相对较差且施工缝的位置对于门框梁的受力不合理;(3)门框梁的钢筋需横穿数个竖向型钢支撑的预留孔,施工难度较大,需要采用数段钢筋连接接长后方能完成钢筋的绑扎。
故既有侧墙破除顺序和后浇梁柱的浇筑工序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改造的方法,可有效适用于未设置预留洞口框架梁柱的既有地下车站的后期开洞操作,以“化整为零,积零为整”为指导思想,根据开洞后洞口托换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将既有地下车站侧墙拟开洞范围分类划分为零星的块体进行有序破除,严格控制单次侧墙的破除宽度;通过合理的组织侧墙破除的次序,并及时设置竖向承重构件以满足侧墙改造过程中的“随破随支”原则,按照“先支座后跨中”的顺序,结合“跳仓”工艺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并完成补强框架结构的施工,施工过程安全可靠,完成施工后的结构合理且稳定性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破除既有地下车站侧墙开洞改造的方法,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49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