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载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44341.X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6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素力;景粉宁;孙公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1004 | 分类号: | H01M8/1004;H01M4/92;H01M4/88;H01M4/8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毛薇;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载量 直接 甲醇 燃料电池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载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在催化剂载量降低的条件下通过MEA结构优化降低阳极极化损失和甲醇渗透对阴极性能的影响,从而保证电池在低载量条件下的性能达到工作点要求。结构优化后的MEA组装单池并测试其性能和稳定性,载量降低对电池短时间的性能和稳定性没有影响,电池长时间运行上千小时后才出现明显衰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载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燃料电池具有高效、零污染等优点,是新能源汽车和固定电站的首选替代能源,受到各国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但高成本是制约其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膜电极作为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直接决定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燃料电池系统中膜电极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以上。为了尽快实现燃料电池商业化,必须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即膜电极成本。而膜电极生产中,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为例,催化剂的成本占75%左右。因此,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最终均归结于降低膜电极中催化剂的成本。通常通过降低催化剂载量和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来降低膜电极成本,但是一般这两种方案均会影响MEA的性能和寿命。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载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MEA的制备方法,在催化剂载量降低的条件下通过MEA结构优化降低阳极极化损失和甲醇渗透对阴极性能的影响,从而保证电池在低载量条件下的性能达到工作点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载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MEA的制备方法,在催化剂载量降低的条件下通过MEA结构优化降低阳极极化损失和甲醇渗透对阴极性能的影响,从而保证电池在低载量条件下的性能达到工作点要求。结构优化后的MEA组装单池并测试其性能和稳定性,载量降低对电池短时间的性能和稳定性没有影响,电池长时间运行上千小时后才出现明显衰减。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MEA),所述膜电极依次包括阳极扩散层担载催化层(阳极GDE)、膜担载催化层(CCM)和阴极扩散层;所述阳极GDE依次包括阳极扩散层和阳极催化剂层Ⅰ;所述膜担载催化层依次包括阳极催化剂层Ⅱ、膜和阴极催化剂层;所述阴极催化层靠近阴极扩散层,所述阳极催化剂层Ⅱ靠近阳极催化剂层Ⅰ,所述阳极催化剂层Ⅰ和阳极催化剂层Ⅱ包含阳极催化剂,为阳极催化剂层;所述阴极催化剂层包含阴极催化剂;所述阳极催化剂层Ⅰ和阳极扩散层形成GDE结构,阳极催化层Ⅱ和膜形成阳极CCM结构,阴极催化层与膜形成阴极CCM结构。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膜电极(阴阳极)贵金属载量低于3mg/cm2,也就是膜电极的阴极催化层与阳极催化层(阳极催化层Ⅰ和阳极催化层Ⅱ)的贵金属载量均低于3mg/cm2,与一般正常载量5-6mg/cm2相比催化剂用量可降低40-50%。所述阴阳极贵金属比例为1:5-5:1,优选为1:2-1:1。即所述阴极催化剂层的贵金属的载量与阳极催化剂层Ⅰ和阳极催化剂层Ⅱ的贵金属的载量的比例为1:5-5:1,优选1:4-4:1,更优选为1:2-2:1,进一步优选为1:2-1:1。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阳极催化剂层Ⅱ与阳极催化剂层Ⅰ中贵金属的载量的比例为1:10-10:1,优选1:5-4:1。即阳极采用CCM和GDE复合结构,其中CCM和GDE中催化剂的比例为1:10-10:1,优选1:5-4:1。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阳极催化剂为PtRu/C或PtRu黑,所述PtRu/C为45-75wt%PtRu/C,如45wt%PtRu/C、60wt%PtRu/C、75wt%PtRu/C;所述阳极催化剂层中贵金属载量为1-3mg cm-2,优选2.5-3mg cm-2;所述阴极催化剂为:Pt/C或Pt黑,所述Pt/C为20-75%PtC,如20wt%Pt/C、40wt%Pt/C、60wt%Pt/C、Pt黑。阴极催化层中贵金属载量为0.5-2.5mg cm-2,优选为1-1.5mg 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43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