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小型伺服回转平台的柔性印制板布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45787.4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1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彤;董志江;于云翔;潘少鹏;李战行;李铭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小型 伺服 回转 平台 柔性 印制板 布线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小型伺服回转平台的柔性印制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柔性印制板在伺服平台相对旋转部件中间布置,分动态单元、静态单元,其中动态单元为弧状“U字形”,距离回转实体轴外侧5mm~10mm为动态线缆内轨半径,以伺服搜索角度加10°~20°的角度量为动态柔性印制板的版图的圆弧角度;步骤二,柔性印刷板线缆一端通过连接器连接动态的伺服平台载荷,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器连接静态的电子电路部分。上述方法有效解决了普通线缆连接造成的伺服回转阻力大,维修、装配困难等问题,适用各种尺寸制导设备的两轴式伺服平台,特别适用于空间紧凑的小型伺服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柔性印制板的布线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空间紧凑的制导设备用两轴伺服平台的柔性印制板布线方法。
背景技术
两轴伺服平台是导引头以及机载吊舱等制导设备上关键的动部件设计,位于产品前端,主要由电机、测角、陀螺、结构框架、光电或者雷达载荷等组成,载荷位于平台中心用于捕获与跟踪目标,航天航空领域的制导设备中通常用普通线缆将中间载荷的信号传输至后端或者侧面信号处理设备,由于搜索需要,载荷相对主框架或者整个产品来说是回转运动的,为了保证回转运动中线缆的安全,通常将线缆从伺服回转平台的轴中打通孔,将线缆引出,这种方式造成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穿轴走线给伺服回转造成了较大的回转阻力,尤其是线路比较多的情况下,轴孔被线缆塞满,在大角度搜索时,线缆阻力矩很大,且不均匀,大大影响伺服平台的性能以及电机的选型;另一方面,穿轴走线过程比较复杂,遇到问题检修时,通常要进行剪线,过程十分繁杂,且不利于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维修性,提高了装配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伺服回转平台的柔性印制板布线方法,采用柔性印制板通过预共形设计,在两侧限位板的约束下,随着伺服回转在预设的轨道上进行卷曲及滚动运动,有效解决了制导设备中传统穿轴走线造成的回转阻力大、阻力矩不均匀、易磨线、维修性及装配性能差等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小型伺服回转平台的柔性印制板布线方法,其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柔性印制板在伺服平台相对旋转部件中间布置,分动态单元、静态单元,其中为动态单元呈弧状“U字形”,距离回转实体轴外侧5mm~10mm为动态单元内轨道半径,以伺服搜索角度加10°~20°的角度量为动态柔性印制板的版图的圆弧角度;
步骤二,柔性印刷板线缆一端通过连接器连接动态的伺服平台载荷,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器连接静态的电子电路部分。
进一步,在靠近连接器设计线缆固定孔,线缆固定孔与连接器部分的线缆为所述静态单元,静态单元线缆长度不超过15mm,若超过15mm则需要增加额外固定孔,以此类推。
进一步,在柔性印制板两侧设置间距为50-80倍柔性版厚度的限位装置,柔性印刷板线缆静态单元固定在限位装置上,动态单元在限位装置之间运动。
进一步,所述限位装置采用限位板,或者通过功能部件。
进一步,柔性板宽度小于回转空间,所述柔性板线缆宽度为t×2+w×(n-1),单位为mm,其中两边各留t边缘量,设线路数为n,线路间距为w。
进一步,所述柔性板的线路间距取0.2mm~0.5mm,两边边缘量取0.5~1mm。
进一步,动态单元采用串联加并联、并联加串联、串联、并联连接。
进一步,所述并联单元采用单元同心相同轨道半径或单元同心不同轨道半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未经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57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