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防尘罩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46119.3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4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清波;武应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凯众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9/42 | 分类号: | B29C49/42;B29C49/78;B29K7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郑权 |
地址: | 471132 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防尘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聚氨酯防尘罩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1)造粒:将组分a、组分b、组分c三种组分按照重量比100:(8~12):(4~6)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造粒,形成色母料颗粒;其中,组分a为TPU或EVA材料;组分b为矿物盐的纳米级颗粒;组分c为颜料;2)混合:将TPU材料与色母料颗粒按照重量比100:(1~3)混合搅拌,并在100±10℃的温度下加热4‑12h,得原料;3)将得到的原料通过吹塑机口模制成料坯,将料坯在模具中采用下吹法吹胀料坯形成产品。本发明还提供由该方法制得的产品。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原料的可加工温度区间增大,对螺杆筒壁和口模机头内壁的粘连性降低,料坯表面光洁度好,原料自身粘稠度增大,产品的弹性性能更好,提高产品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聚氨酯防尘罩的加工方法及所得到的新型聚氨酯防尘罩。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过程中,悬架系统受到路面等冲击产生振动。为了克服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舒适性能,现代汽车中广泛使用减震器于悬架系统中。现代汽车领域的减震器主要是液压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身与车桥间受震动产生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通过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减震油便反复的从一个腔经过孔隙流入到另一个腔内,此时,通过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从而实现减震目的。
在现代悬架系统中,减震器的防尘罩显得十分重要。防尘罩可以对减震器起到防尘、防水、防碎石撞伤等保护作用,保护减震器不被风尘、水及其他杂物的侵蚀。此外,防尘罩另一个作用就是起到卸荷的作用,把刚性接触变成柔性或挠性接触,达到卸荷的作用。
现代轿车用防尘罩大多采用TPV(PP+EPDM)材料加工制作,操作方便,便于成型。但其致命的缺陷是产品在多次压缩耐久后,产品的弹性回复和耐久效果差,耐久后高度损失往往超过30%的初始高度。这样将造成防尘罩从装配位置脱落或产品开裂,大大降低产品的防尘效果。
为了改善弹性回复和耐久性能,通常采用弹性较高的TPU(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或TPEE/TEEE材料来改善。TPEE/TEEE材料由于其高昂的价格,致使产品的成本大幅上涨。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条件下,与TPV材料价格相当的聚氨酯(TPU)材料便成为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聚氨酯防尘罩通常可提供较低的耐久高度损失,通常小于10%。且其良好的弹性可以改善产品的寿命。保证了产品的防尘效果同时聚氨酯材料的高耐磨特性,也防止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磨穿的风险。聚氨酯防尘罩由于其较好的弹性和强度,可以通过改善壁厚就可以获得TPV材料的性能,降低了产品重量,保证了产品成本。
如图2所示,为下吹法吹胀料坯形成产品的加工流程示意图,其基本步骤分为:①料坯下料→②合模→③填充吹气→④脱模成型。尤其对于具有波纹形状的聚氨酯防尘罩而言,在③填充吹气(吹塑过程)中存在着两次拉伸,每次拉伸时,料坯物料均会随着物料的扩张壁厚变薄(如图3所示);但在二次拉伸时,产品局部变薄,导致在拉伸中由于料坯的不良形成气孔、缩坑或吹不起来,导致不良率增加,合格率下降。除此之外,由于聚氨酯材料的结晶特性和表面极性,产品的可加工温度范围比较窄,可加工性较差。一方面,其可加工温度范围小于目前工厂现有设备的加工温度控制精度(±5℃),现有设备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堵料等问题导致产品缺陷,导致产品合格率下降;该产品加工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但升级设备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常规聚氨酯材料在吹塑成型的过程中,聚氨酯材料与吹塑机螺杆或口模机头形成粘连,导致产品的料坯表面不光洁,或因温度过高而下垂;料坯在向外吹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吹破、壁厚不均或表面缺料,导致产品的合格率非常低,仅有60-70%左右,造成产品成本升高,产品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产品合格率的聚氨酯防尘罩加工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聚氨酯防尘罩,其具有更优的断裂伸长率和更好的表面光洁度,弹性和耐久性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凯众减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凯众减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61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