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初始压力可监控的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47199.4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8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后广;王贺贺;朱真才;刘稳;杨建华;刘送永;江红祥;王文博;薛林;王思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初始 压力 监控 圆窗激振式 人工 中耳 作动器 | ||
一种初始压力可监控的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包括支撑装置、距离调节装置、壳体和伸缩装置,支撑装置前端与距离调节装置相连,壳体与距离调节装置的前端形成移动副,伸缩装置整体位于壳体内部且其前端直接作用于圆窗膜上;支撑装置通过植入手术固定在与圆窗膜相对的骨壁上;伸缩装置包括伸缩器、载荷指示器、弹簧和耦合杆,弹簧设于伸缩器后端中心位置并抵住壳体的内侧后壁,载荷指示器设于伸缩器后端的顶部位置,伸缩器沿着壳体轴向移动,耦合杆设于伸缩器前端并直接作用于圆窗膜,耦合杆的前端最大直径为1mm。本发明提高了作动器的支撑刚度,减小作动器输出量的损耗,提升了作动器听力补偿效果,还能够监控作动器与圆窗膜之间的初始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初始压力可监控的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属于助听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听力损伤是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听力损伤的机理不同,听力损伤又分为传导性听力损伤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随着耳科学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耳显微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多数传导性听力损伤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改善听力,但目前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一般还是采用佩戴传统助听器的方式改善听力。然而传统助听器具有输出增益小(无法补偿高程度的听力损伤)、伴有声反馈、耳道堵塞等问题,很多患者不愿意佩戴,外耳道易感染者更是无法佩戴。为此,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竞相研究植入式助听装置,人工中耳便是其中的一种。
如图1所示,人耳主要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正常人耳感声首先由外耳的外耳廓将声音收集到外耳道1,引起鼓膜2振动;再随之带动中耳的锤骨3运动,传向砧骨4、镫骨5;镫骨通过其底板将振动能量透过耳蜗卵圆窗传给内耳的耳蜗6;耳蜗通过其内部的淋巴液与基底膜的流固耦合作用,及外毛细胞的主动放大功能(对基底膜感应的微小振动进行主动放大),使耳蜗内的内毛细胞感应输入的振动能量,产生神经脉冲并传给听觉神经,进而使人听到声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主要是外毛细胞损坏,而无法放大输入的微弱振动信号,使患者无法听到外部低声强的声音。助听装置就是通过将微弱声信号在输入耳蜗前,针对性地放大来使患者能够听到,进而补偿患者听力损伤。
如图1所示,人工中耳主要由麦克风11、信号处理单元12、电源13及植入体内的作动器10四部分组成。其中,作动器通常耦合作用在中耳的听小骨上,如砧骨体、砧骨长突、镫骨等。其工作过程如下:麦克风首先将声音采集,转化为电信号传给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根据患者听力损伤情况,对信号进行相应的放大等处理后再将信号输出到作动器;作动器在该驱动电信号的作用下,做机械运动,驱动其作用的耳内组织。最终,将振动能量通过耳蜗6的卵圆窗输入内耳中的耳蜗,实现听力补偿的目的。相比通过声音激励来补偿听力损伤的传统助听器,人工中耳这种采用机械激振的方案具有不堵塞耳道、无声反馈、语音清晰度高和高频增益强等优点,弥补传统助听器的不足。
如前所述,传统人工中耳植入体内的作动器作用在听小骨上,需要患者听骨链完好。然而,很多患者还伴有听骨链畸形、听骨链腐蚀等病变,无法提供完好的听小骨,进而使得传统人工中耳的作动器无法植入。针对该问题,Colletti等于2006年在临床植入时避开听骨链,将奥地利MED-EL公司生产的VIBRANT SOUNDBRIDGE牌人工中耳的作动器FMT(Floating mass transducer)直接植入在患者耳蜗的另一入口——圆窗处,通过作动器机械激振圆窗膜来补偿听力,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这种圆窗激振的植入方式,拓展了传统人工中耳的治疗领域。使它不仅能治疗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还能够治疗伴有鼓室或听骨链异常(如先天性外中耳畸形、中耳炎引起的听小骨腐蚀等)的混合性耳聋。
然而,临床应用显示,这种圆窗植入方式使人工中耳术后听力补偿效果不稳定,个体差异较大,且补偿效果低于理论预估值。研究表明,临床上出现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3点引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71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