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效发生器及吸收式动力-抽气喷射制冷发电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47755.8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8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0 |
发明(设计)人: | 袁瀚;梅宁;张智祥;李艳;高鹏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G7/05 | 分类号: | F03G7/05;F25B41/31;F25B40/06;B01D3/14 |
代理公司: | 青岛汇智海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5 | 代理人: | 王皎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生器 吸收 动力 喷射 制冷 发电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利用海水温差能做功,尤其是一种多效发生器及吸收式动力‑抽气喷射制冷发电循环系统。多效发生器包括壳体、入口、回流口、稀溶液出口、温水管和布液器,入口、回流口和稀溶液出口均设置在壳体上,入口包括降膜蒸发入口、升膜蒸发入口和满液蒸发入口,降膜蒸发入口和升膜蒸发入口、回流口和气体出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表面,满液蒸发入口和稀溶液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表面,温水管和布液器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从上至下间隔设置数层布液器,每层布液器的上方均设有温水管,最后一层布液器的下方设有至少一层温水管。其利用海洋温差能这种广泛存在的低品位热能,驱动吸收式工质进行冷‑电联供循环,不需要太阳能、废热、余热就可独立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海水温差能做功,尤其是一种多效发生器及吸收式动力-抽气喷射制冷发电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能耗的增加,能源与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低品位热能来源广泛,太阳能、海洋能、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废热、甚至是烟气排放的热量等,却难以被利用。其中,海洋温差能具有储量大县热源品质稳定的独特优点,极具发展前景。
有机朗肯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本质是使用储存在表层海水中的太阳能,利用深层冷海水与浅层温海水之间的稳定温差驱动动力循环系统进行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具有设备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但其工质成本难以控制,环境压力大,热效率一般。因此,该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一直难以实现商业化。
吸收式海洋温差发电技术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高效海洋温差用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低成本的制冷剂-吸收剂工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干度的差异来推动汽轮机做功,获得稳定的能量,由于其工质易于获取,热效率有所改善,故被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其热效率整体依然偏低,特别是损失较大,要求冷源温度过低,适用范围和经济性大受影响。
满液式发生器是一种高效单程非循环型膜式蒸发设备,运行时制冷剂-吸收剂工质走壳程,表层海水走管程。换热过程中始终是液态制冷剂与液态水之间的换热。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换热系数稳定的优点,但其具有换热效果差的缺点。
降膜蒸发器是一种高效单程非循环型膜式蒸发设备,降膜蒸发器是将工质形成液膜在管程流动,被管程温海水加热,液体汽化,从而实现多效降膜操作。具有技术成熟、物料加热时间短、不易变质、易于多效操作的优点,同时传热效果一般的缺点。
升膜蒸发料液预热到沸点,由加热室底部加入,在加热管内剧烈汽化,使生成的蒸气带动料液沿管壁呈膜状上升的蒸发器,液膜在上升过程中继续蒸发。其特点是传热效率高,流量控制性好且适应能力范围较广。但其操作要求较高,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效发生器及吸收式动力-抽气喷射制冷发电循环系统,其利用海洋温差能这种广泛存在的低品位热能,驱动氨-水、R124a-DMAC等吸收式工质进行冷-电联供循环;且仅需海水温差作为驱动,不需要太阳能、废热、余热就可独立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效发生器,包括壳体,其中,还包括入口、回流口、稀溶液出口、温水管和布液器,入口、回流口和稀溶液出口均设置在壳体上,入口包括降膜蒸发入口、升膜蒸发入口和满液蒸发入口,降膜蒸发入口和升膜蒸发入口、回流口和气体出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表面,满液蒸发入口和稀溶液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表面,制冷剂-吸收剂工质沿入口进入多效发生器内,温水管和布液器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从上至下间隔设置数层布液器,每层布液器包括上、下两层托盘、以及连接两层托盘的连接管,每层布液器的上方均设有温水管,最后一层布液器的下方设有至少一层温水管;
所述温水管的外壁固定有丝网,升膜蒸发入口与输液管连通,输液管与布液器固定连接,输液管与每层布液器连接处设有小孔,小孔与两托盘之间连通;
所述温水管为从上到下连续设置,温水管的进水端与壳体上的温海水入口连通,温水管的出水端与壳体上的温海水出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7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