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Annexin V荧光标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50905.0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4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兆超;苗露;乔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62 | 分类号: | C12N15/62;C12N15/70;C07K19/00;C12Q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细胞 早期 annexin 荧光 标记 方法 | ||
1.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Annexin V荧光标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标记方法如下:
(1)构建pET-22b-SNAP-Annexin V基因融合质粒载体;
(2)通过原核表达并纯化pET-22b-SNAP-Annexin V融合蛋白;
(3)用荧光小分子标记融合蛋白并纯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Annexin V荧光标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ET-22b-SNAP-Annexin V融合基因质粒载体构建方法如下:
(1)引物设计:设计Annexin V目的片段的上下游引物并引入Nhe1酶切位点,在酶切位点上游引入保护碱基,引物如下:
上游引物5’TACTAGCTAGCATGGCACAGG TTCTCAGAGG 3’;
下游引物5’ACTAGCTAGCGTCATCTTCT CCACAGAGCA G 3’;
(2)PCR扩增Annexin V目的基因
PCR反应体系30-50μL:PCR buffer(10×)3-5μL;dNTP(10×)3-5μL;pCMV-Annexin V0.5-2μL;上下游引物(20nM)各0.5-1μL;pfu DNA聚合酶0.3-0.5μL;补灭菌双蒸水至总体积为30-50μL;
PCR反应条件如下:95℃ 30sec;[95℃ 30sec;55-58℃ 1min;68-72℃ 1-5min;]16-25个循环;68-72℃ 3min;4℃保温;
PCR结束后用PCR纯化试剂盒纯化目的片段,然后用NheI酶切使酶切位点暴露,跑0.8%的琼脂糖核酸电泳并切胶回收得到Annexin V目的基因片段;
(3)酶切pET-22b-SNAPf质粒载体
酶切体系30-50μL:Buffer M(10×)3-5μL;pET-22b-SNAPf质粒5-15μL;Nhe I 1.5-3μL;补灭菌双蒸水至总体积30-50μL;37℃下酶切过夜。随后跑0.8%的琼脂糖核酸电泳,切胶回收大片段;
(4)连接Annexin V和pET-22b-SNAPf片段得到融合质粒载体
连接体系10-20μL:上述切胶回收的Annexin V与pET-22b-SNAPf摩尔比为6-10:1;连接buffer(10×)1-2μL;T4连接酶0.5-1μL;补灭菌双蒸水至总体积10-20μL;4℃连接4-8小时后取5-10μL连接产物转至E.coli DH5感受态中,挑取单斑测序确定连接结果,得到pET-22b-SNAP-Annexin V融合质粒载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Annexin V荧光标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核表达并纯化pET-22b-SNAP-Annexin V融合蛋白过程如下:
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入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铺平板37℃培养过夜,挑取单斑于10-30mL含50-100μg/mL Amp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第二天将菌液转接至含有50-100μg/mL Amp的30-2000mL LB培养基中直到OD600≈0.1,37℃震荡培养,实时监测OD600变化,当OD600达到0.6-0.8时,加入诱导剂IPTG至终浓度为0.5-1mM,28-37℃培养3-5h后收集菌体,8000-12000rpm离心5-10分钟,弃掉上清液;
菌体用pH=8.0的Tris-HCl缓冲液重悬,离心洗涤两次;将收集的菌体用20mM pH=7.4的PBS缓冲液10-30mL重悬,加入蛋白酶抑制剂PMSF至终浓度0.1mM;
在冰浴中超声破碎该菌液(400W,10min),随后用高速离心机12000-14000rpm离心10-30min,收集上清液;之后用Ni NTA亲和柱纯化,用100-500mM的咪唑盐洗脱,最后用葡聚糖凝胶柱G-75进一步纯化,得到纯的目的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09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