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53855.1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4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朱超;何涛;李龙锐;韦支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83/07 | 分类号: | C08L83/07;C08L83/06;C08L83/04;C08K13/06;C08K9/10;C08K3/36;C08K3/22;C08K3/34;C08K3/04;H01B3/28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漏电 起痕电 绝缘 硅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气相白碳黑、硅烷偶联剂、氢氧化铝、硅酸锆、钛白粉、甲基硅油、羟基硅油、硫化剂、硫化活性剂以及炭黑着色剂为原材料,制备得到电绝缘硅橡胶,该电绝缘硅橡胶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耐直流漏电起痕:4.5级、蚀损深度<2.5mm、交流电气强度25 kV/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原材料满足: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0 份、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1~5份、气相白碳黑30~6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氢氧化铝130~160份、硅酸锆1~5份、钛白粉1~5份、甲基硅油2~6份、羟基硅油2~5份、硫化剂1~3份、硫化活性剂1~5份、炭黑着色剂0.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乙烯基硅橡胶选自乙烯基含量为0.05~0.08%、0.22~0.25%或0.95~1.1%的甲基封端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或乙烯基封端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为乙烯基含量0.1~0.5%、苯基含量10~20%的甲基封端的二苯基硅橡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KH560、D150、A151、A17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铝包括粒径为1.5~2.5μm的氢氧化铝颗粒和粒径为7.5~8.5μm的氢氧化铝颗粒,其中粒径为1.5~2.5μm的氢氧化铝颗粒占全部颗粒的6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白粉选自锐钛型、金红石型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剂为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活性剂为活性氧化锌。
10.一种耐直流漏电起痕电绝缘硅橡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质量份数计,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0 份、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1~5份、气相白碳黑30~6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氢氧化铝130~160份、硅酸锆1~5份、钛白粉1~5份、甲基硅油2~6份、羟基硅油2~5份、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1~3份活性氧化锌1~5份以及炭黑着色剂0.1~5份;
(2)将上述质量份数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炭黑着色剂、1/3的硅烷偶联剂于捏合机中于120~150℃的温度下混炼30~50min后,加入羟基硅油和1/2的气相白炭黑,混炼15~20min,再加入剩余的1/2气相白炭黑在130~170℃的温度下混炼40~60min,经常温放置至少12h后回锅再次于130~170℃的温度下混炼40~60min,随后降低温度至90~100℃,平均分4~6次加入氢氧化铝和剩余的2/3的硅烷偶联剂,加料间隔时间为15~20min;待氢氧化铝和硅烷偶联剂加完后,再加入钛白粉、硅酸锆、活性氧化锌和甲基硅油,在130~170℃的温度下混炼60~90min,并于常温下放置12h以上即得母胶;
(3)在步骤(2)得到的母胶中,加入1~3份的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并混炼均匀,冷却24h以上即得电绝缘硅橡胶,该电绝缘硅橡胶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耐直流漏电起痕:4.5级、蚀损深度<2.5mm、交流电气强度25 kV/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38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L-羟脯氨酸发酵供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