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8186.7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楠;王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谭辉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恢复 排污 区域 滩涂 红树林 方法 | ||
1.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潮汐冲刷来提高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土壤的pH值,减轻所述土壤的酸化程度;
(2)垫高所述虾塘排污口区域使得在潮汐涨潮方向上形成滩面高程逐渐增大的坡形滩面,坡形滩面的最低位置比平均海平面高0.2m至0.5m;
(3)在所述坡形滩面上种植红树,并向所述红树根际土壤中施用磷肥,使得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为40±5mg/kg,其中,按照自然生长条件进行树种的选择,在潮汐涨潮方向上由低到高依次种植演替前端树种、演替中端树种和演替后端树种;
其中,在步骤(2)中,垫高虾塘排污口区域的低洼区域,将坡形滩面改造成条块状滩面或梯田状滩面,滩面的宽度为0.6至1.4m;在虾塘排污口区域中构建潮沟,所述潮沟包括在潮汐涨潮方向上延伸的一级潮沟和与一级潮沟交叉并连通的二级潮沟,并且所述一级潮沟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二级潮沟的截面面积,所述一级潮沟位于所述坡形滩面的两侧,最低位置的二级潮沟不低于低潮位,并且最高位置的二级潮沟不高于高潮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还包括清除所述虾塘排污口区域中的红树林的死亡树根和树干,并且上述低洼区域为已经清除了死亡树根和树干的区域;
所述一级潮沟的宽度为4至5m和/或所述二级潮沟为0.4至0.6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
通过将土壤挖翻并晾晒的方法和利用潮汐冲刷法来减轻所述土壤的酸化程度,挖翻的深度为0.5至0.7m,晾晒和潮汐冲刷的时间为15至20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所述红树采用树苗移栽种植法种植;所述红树的树种根据虾塘排污口区域的健康红树的树种类型和土壤状况进行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所述演替前端树种为白骨壤,所述演替中端树种选自由卤蕨、桐花树、红海榄、海南海桑、海桑、无瓣海桑、榄李、红榄李、正红树、秋茄组成的组;所述演替后端树种选自由木榄、海莲、角果木、簿漆、银叶树、老鼠簕、黄槿、海芒果、水黄皮和杨叶肖槿组成的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潮汐涨潮方向上由低到高依次种植白骨壤、卤蕨、桐花树、红海榄、正红树、秋茄、木榄、海莲、角果木、银叶树和杨叶肖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所述种植红树的株距为1.0至2.0m,树苗的苗高为50至70cm,种植坑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为0.3至0.4m,和/或覆土为泥质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在所述潮汐涨潮方向上由低到高依次种植海榄雌群落树种、红海榄群落树种、海莲群落树种和角果木群落树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所述磷肥为缓释有机磷肥,施用磷肥的土壤是速效磷含量为3.00mg/kg至20.00mg/kg的虾塘排污口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首次种植后2年内进行补充种植和/或管理养护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限制所述虾塘排污口区域的外围污染源的排放;连续监测所述虾塘排污口区域的红树林健康生长区域平均海平面和潮汐水位以确定高潮位、低潮位和平均海平面,所述平均海平面和潮汐水位的监测持续时间为1个月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81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