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63793.2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1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杰;张玉魁;陈艳宏;高志刚;王轶晨;周强;李锎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4 | 分类号: | G06Q30/04;G06F16/24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胡秋立 |
地址: | 1001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赋码 电子票据 票据类型 队列 数量信息 电子票号 所属单位 计数器 计数器记录 信息查询 信息赋予 复位 数据库 查询 更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方法,方法包括:利用赋码计数器记录的票号数量信息更新数据库中对应票据类型的电子票据的电子票号,并将赋码计数器的票号数量信息复位;查询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持有电子票据的所有票据类型信息,建立每个票据类型信息的包括初始电子票号值和票号数量信息的赋码管道队列;基于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和票据类型信息,设置赋码管道队列的标识;接收待赋码电子票据,根据待赋码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和票据类型信息查询待赋码电子票据的赋码管道队列;通过赋码管道队列对待赋码电子票据进行赋码,包括:将赋码管道队列的当前电子票号的信息赋予赋码电子票据;赋码计数器的票号数量信息加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票据赋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纸化办公成为低碳、环保和办公成本节约的新兴理念。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财政部的大力倡导,有价票据的开具形式也逐步由纸质形式转化为无纸化形式。同时,电子票据的产生也有效的减少纸质票据带来的防伪造假,多次报销的可能性。因此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票据推广和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电子票据推广和应用,不同的电子票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形成了各自的电子票据开具模式。在这些开具模式中,不同方案提供商都具有符合自己系统的电子票据赋码技术和应用特点。电子开票开具实时效率主要取决于赋码流程的复杂程度和快捷性问题,复杂、冗余的赋码业务流程必然会导致电子票据的生成较慢的问题。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后台系统奔溃、网络阻塞和开票队列排队积压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
现有技术(申请:201510146156.5)《一种电子票据赋码的方法及其系统》,涉及电子发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票据赋码方法,包括:发送赋码请求,所述赋码请求中含有票据类型信息;根据赋码请求中的票据类型信息对服务器数据库中的赋码队列进行检索,判断赋码队列中是否存在与该票据类型信息相匹配的发票赋码,如果不存在与该票据类型信息相匹配的发票赋码,则根据该票据类型信息生成相适应的发票赋码,并将该发票赋码添加至该赋码队列中,且重新对服务器数据库中的赋码队列进行检索;如果存在与该票据类型信息相匹配的发票赋码,则获取该发票赋码;将获取到的发票赋码存储至本地数据库中;本发明的电子票据赋码方法,其自适应强、高性能和可调控,为电子发票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便利。
然而,现有技术涉及的发票赋码方法,需要多次进行检索,赋码流程过于复杂,电子发票的票号生成速度过慢。传统的电子票号赋码模式需要在赋码过程中频繁进行数据库访问操作,复杂情况下要进行及时的数据库数据更新操作,在数据库票据数据存储量大的情况下,传统方法赋码时效性会随着电子票据数据的增加而趋于变慢。
因此,需要一种技术,以实现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电子票据进行赋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赋码计数器记录的票号数量信息更新数据库中对应票据类型的电子票据的电子票号,并将所述赋码计数器的票号数量信息复位;
查询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持有电子票据的所有票据类型信息,建立每个所述票据类型信息的包括初始电子票号值和票号数量信息的赋码管道队列;
基于所述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和票据类型信息,设置所述赋码管道队列的标识;
接收待赋码电子票据,根据所述待赋码电子票据的所属单位和票据类型信息查询所述待赋码电子票据的赋码管道队列;
通过所述赋码管道队列对所述待赋码电子票据进行赋码,包括:将所述赋码管道队列的当前电子票号的信息赋予所述赋码电子票据;所述赋码计数器的票号数量信息加1。
优选地,还包括:
设定定时触发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3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