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的储层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64393.3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2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韬;杨小波;张旭;冉辉;刘建军;张旷;张华国;刘东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5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方位 地震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的储层预测方法。本发明首先根据目的层段的岩石物理特征比较储层地震反射系数与储层地震振幅的关系,确定反映储层地震信息的敏感参数;其次进行模型正演,建立各储层方位与地震敏感参数的关系,从而对储层所有方位的地震数据加权处理,得到储层多方位振幅融合数据,利用储层多方位振幅融合数据编制多方位振幅融合储层预测平面图,得到储层规模和分布。本发明综合考虑宽方位地震资料全方位、分方位地震数据以及地质数据,进行储层不同部位不同方位地震加权处理,得到突出储层敏感方位的储层地震振幅融合数据,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的储层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大部分盆地为陆相湖盆,很多盆地具有小型断陷湖盆显著特点,例如分割性强、湖盆小、多物源、快速沉积、相带变化快、构造油藏规模小等。随着盆地主体构造部位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当油气勘探从富含油气的主体构造部位转向深层复杂区、岩性圈闭勘探后,面对地质勘探目标的复杂性和地震资料识别能力的降低,传统的三维地震和解释技术方法已很难满足勘探研究需要,大部分探井储层预测结果未达到预期钻探目的和期望,因此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由传统窄方位三维逐渐向高精度、高密度、宽方位、宽频带的三维方向发展,能够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频带宽度,提高地震资料纵横向分辨能力。
宽方位地震勘探是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宽方位地震技术是指横向排列宽度与纵向排列宽度之比大于0.5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对比传统的窄方位三维,宽方位地震勘探具有较大的横纵比以及均匀的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地震资料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识别微幅构造、小断层、高角度裂缝、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已成为21世纪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张春广2007年9月在《天然气工业》杂志的第27卷增刊A上发表了“宽方位角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及应用”一文,文献中主要是通过对大庆探区目标区宽方位和窄方位三维地震资料对比,明确宽方位地震资料信噪比高、断点清晰,消除了断层阴影带;明确了宽方位地震资料各向异性信息丰富,能够识别不同走向的河道砂体,能够较清晰地定性预测裂缝的发育部位和方向等,但对砂体、裂缝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述的精度和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刘依谋2014年6月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第49卷第3期上发表了“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一文,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方面总结了宽方位地震勘探所取得的进展,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率先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WATS、MAZ、RAZ、正交宽方位和螺旋式全方位等多套采集观测系统,而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明显滞后,认为宽方位地震资料解释和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没有本质区别。论文中主要是通过解析郝守玲、齐宇、Maultzsch、Ekanem等物理正演模型研究成果,着重从旅行时方位各向异性、速度方位各向异性、振幅方位各向异性、衰减方位各向异性、频率和方位各向异性、方位裂缝属性等方面讲述了裂缝预测的原理和方法,虽然突出了储层不同方位的敏感信息,但仍得到单一方位储层规模和分布情况,不能更好地反映整个储层的规模和分布。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均是从单一方位的敏感信息出发进行研究;而地质体不同部位由于岩性、岩性组合和储层物性等不同,导致敏感方位信息发生改变;因此单一方位信息很难可靠地识别地质体,识别精度较低;如果采用全方位地震信息的话,虽然综合了所有方位地震信息,但也必然引入噪声降低敏感方位信息,也会导致储层识别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的储层预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储层预测时精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的储层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资料和数据准备,获取目标区内全方位和若干个分方位的地震数据,以及覆盖目标区内若干口取心井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43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