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牡蛎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70887.2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4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石清东;王姣;王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颐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9/16 | 分类号: | C12P19/16;C12P19/04;C08B37/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陈征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蛎 多糖 及其 提取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蛎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所述提取方法包括将牡蛎肉进行酶解反应时,使用的酶包括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的用量比为(1‑5):(5‑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异淀粉酶,所述异淀粉酶与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总量的用量比为(0.5‑2):(2‑10)。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方法获得的牡蛎多糖收率高、纯度高。所得牡蛎多糖对肿瘤细胞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所提供的方法简单易行,节约资源,原料易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蛎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属于中药提取领域。
背景技术
牡蛎,属牡蛎科或燕蛤科,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各大海洋沿岸水域。在我国沿海牡蛎分布很广,渤海、黄海至南沙群岛均产,约有20种。牡蛎肉肥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目前,国外除了将牡蛎作为还未直接食用外,还大量开发研制了以牡蛎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食品、调味剂等多种产品。随着牡蛎提取物及牡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效用的确认,其应用范围会不断的扩大,研制和开发牡蛎保健食品的前景十分诱人,而且作为营养辅助食品,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世界年产牡蛎1Mt左右,年贸易总额9000万美元,是沿海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
中医理论认为,牡蛎肉味甘、咸,微寒,性平,归肝、胆、肾经。《海药本草》中:牡蛎肉“主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本草纲目》中:牡蛎“肉甘温、无毒,主治虚损,调中,解丹毒”。牡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牡蛎肉中含有蛋白质7.284%,糖原4.914%,牛磺酸646.3mg/100g(以湿重计);干牡蛎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5%-57%,牡蛎中含有处理人体必需的20种常用氨基酸,所含糖分为糖原,占其肝重的20%-40%。糖原可为机体所吸收利用,从而减轻胰腺负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抑制肿瘤、延缓衰老、降血糖、血脂等生物活性。
牡蛎中所含糖分为糖原,糖原是组织能源物质的储备形式,是体力脑力活动效率及持久力的物质保证,改善心脏及血液循环功能,并增进肝脏的功能,具有保肝作用,同时,糖原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减轻胰腺负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牡蛎多糖的提取存在着提取率低、获取纯度高尤其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牡蛎多糖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牡蛎多糖的提取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牡蛎多糖的提取方法,将牡蛎肉进行酶解反应时,使用的酶包括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
本发明所述的提取方法,优选地,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的用量比(此处是指重量比)为(1-5):(5-1);优选地,所述用量比为(1-2):(1-2)。
本发明所述的提取方法,所述酶解反应时,所使用的酶还包括异淀粉酶。优选地,所述异淀粉酶与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总量的用量比为(0.5-2):(2-10);进一步地,是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的(0.5-2):(1-5);和/或,是所述米曲霉蛋白酶的(0.5-2):(1-5)。
本发明所述的提取方法,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的用量是所述牡蛎肉的2-10%;和/或,所述异淀粉酶的用量是所述牡蛎肉的0.5-2%。更优选地,所述异淀粉酶的用量是所述牡蛎肉的0.8%-1.5%。
本发明所述的提取方法,优选地,所述酶解反应包括第一酶解反应和第二酶解反应;先以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进行所述第一酶解反应,再以所述异淀粉酶进行所述第二酶解反应。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酶解反应中,将牡蛎肉匀浆调节pH值6-8,在30-50℃下,以所述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米曲霉蛋白酶酶解1-4小时后,升温80-90℃,保持5-10分钟后,降温20-40℃,离心取清液,再进行所述第二酶解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颐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颐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08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香菇硒多糖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L-核酸的酶促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