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清洁型炭泥基生物肥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71502.4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9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娄翼来;张庆忠;杜章留;宋吉青;王俊;韩硕;袁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G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泥 沟渠 稻田 清洁型 生物肥 功能微生物菌剂 水稻秸秆 复合体 生物炭 底泥 清淤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重金属 技术产品 面源污染 土壤肥力 土壤环境 原料制备 晾干 孔隙度 质量比 挥发 氮磷 混匀 施用 水田 肥料 化肥 排放 节约 应用 表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清洁型炭泥基生物肥,包括以下组分:水稻秸秆、沟渠植物、沟渠清淤的底泥和功能微生物菌剂,所述水稻秸秆和沟渠植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所述生物炭与晾干的沟渠清淤的底泥物质按照1:2~3的体积均匀混合制得炭泥复合体,所述炭泥复合体与功能微生物菌剂按照10~15:1的质量比混匀制得炭泥基生物肥。该肥料的施用,可节约化肥,减少稻田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增加土壤有机碳、减少氨挥发及N2O、CH4排放,提升稻田碳汇功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孔隙度,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重金属Cd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收益,表现为适合水田应用的农业清洁型技术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田清洁型炭泥基生物肥。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收获的作物秸秆如何在稻田循环利用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难题。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以及炭化还田相关技术,在旱作农田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水田的应用则极为受限,这是因为作物秸秆以及生物炭的密度较轻,施入土壤后若没得到充分的腐解以及与土壤充分的团聚复合,稻田灌水后往往会发生大量的漂浮以及随退水流失的现象,这不仅极大的限制了稻田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实施,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及周边水体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由于盲目大量施用化肥,以及水肥管理技术先进性不足,导致化肥利用率普遍偏低,化肥损失掉的氮磷随稻田退水产生面源污染,威胁周边水体环境质量。近些年来,为了控制稻田农业面源污染,除了在源头消减方面研发了许多水肥优化管理技术,在过程拦截方面也研发了不少技术措施,尤其是生态沟渠技术,主要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措施,恢复沟渠植被及加强渠体土壤的工程保护,提高沟渠对污染物的自我净化拦截能力。然而,生态沟渠的建设管理通常要求定期的进行清淤和收割作业,由此产生的底泥及植物残体废弃物处置问题日趋严峻。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研发一种新的技术产品,以破除稻田秸秆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并兼顾解决沟渠清淤底泥、收割植物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田清洁型炭泥基生物肥,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田清洁型炭泥基生物肥,包括以下组分:水稻秸秆、沟渠植物、沟渠清淤的底泥和功能微生物菌剂,所述水稻秸秆和沟渠植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所述生物炭与晾干的沟渠清淤的底泥物质按照1:2~3的体积均匀混合制得炭泥复合体,所述炭泥复合体与功能微生物菌剂按照10~15:1的质量比混匀制得炭泥基生物肥。
优选的,将所述风干后的水稻秸秆及沟渠植物粉碎,在450~650℃温度和厌氧条件下,炭化炉中裂解反应10~20小时,研磨过1mm筛制得秸秆源生物炭。
优选的,所述功能微生物菌剂包括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农药降解菌的复合菌剂。
优选的,所述功能微生物菌剂为固氮菌和解磷菌的复合菌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制得的炭基肥,将轻密度的秸秆生物炭和重密度的底泥物质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形成密度较重的较为稳定的炭泥团聚复合体,有效克服了秸秆轻密度有机物料在水田资源化循环利用中常常发生的漂浮及流失的技术难题,并兼顾解决了生态沟渠的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体现了稻田沟渠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促进了菌肥技术产品在稻田中的应用。该肥料的施用,可节约化肥,减少稻田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增加土壤有机碳、减少氨挥发及N2O、CH4排放,提升稻田碳汇功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孔隙度,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重金属Cd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收益,表现为适合水田应用的农业清洁型技术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1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堆肥组合物及其堆制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高活性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