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便携图像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72146.8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9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伟;张宏奎;佟飞;任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旭伟合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M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装置 检测 检测箱 检测模块 漏泄同轴电缆 图像检测系统 采集模块 存储模块 控制模块 折叠 便携 一体化封装 采集数据 定位线夹 方式放置 减小装置 人工巡检 信号传送 准确检测 摄像头 携带 不安全 电连接 检测板 漏缆 平铺 封装 隧道 一体化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便携图像检测系统,其包括检测箱、检测装置和检测模块,检测箱内设置有检测面板,检测装置电连接至检测面板且放置于检测箱内封装一体化,检测装置将检测的数据和信号传送至检测装置,检测箱便于检测时携带,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板的折叠减小装置面积,检测装置以折叠或平铺的方式放置入检测箱中,检测模块,检测模块包括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和存储模块,采集模块由LED灯和摄像头组成,控制模块和存储模块设置于检测面板内;该系统能够将采集数据的装置一体化封装在检测箱中,方便携带,能够准确检测故障并定位线夹位置,彻底解决了隧道漏缆人工巡检难度大、周期长及不安全因素,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维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便携图像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铁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很多线路陆续开通进入运营、维护阶段。在铁路GSM-R网络日常运营维护中,漏泄同轴电缆对铁路GSM-R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有很大的影响。随着GSM-R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开通,由工程安装问题造成的部分漏缆所连接的接头、跳线、固定线夹开始进入故障多发期。
目前铁路沿线漏电缆的检测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铁路作业受高铁维护天窗限制,工作时间短,完成巡检任务的压力很大。二是,由于高铁天窗夜晚作业不具备较好的照明,很多安全隐患难以发现,受作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作业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作业处理过程难以标准化实现。三是,恶劣的环境、爬梯登高作业等都给巡检人员带来人身安全隐患。现阶段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检测采用人工步行巡检,该巡检方式存在巡检效率低下、巡检质量不高及巡检人员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人工巡检的这些问题都提高了对作业调度的要求,管理部门面临铁路安全的挑战,需要解决铁路提速发展和落后的作业方式之间的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便携图像检测系统,其能够将采集数据的装置一体化封装在便携式箱中,方便携带,能够让用户在室内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户快速完成整条线路隧道数据分析,方便用户准确定位线夹位置及故障类型,为一线维护人员提供处理依据,彻底解决了隧道漏缆人工巡检难度大、周期长及人工巡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便携图像检测系统,其包括检测箱和检测装置,检测箱内设置有检测面板,检测装置电连接至检测面板且采用一根免接线的线缆连接,检测装置放置于检测箱内一体化封装,检测装置包括主体架、检测板、提供强光源的LED灯、连接件、安装稳固主体架的固定件和采集图像的摄像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检测板和主体架,LED灯安装于检测板,固定件和摄像头分别连接至主体架。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板安装有多个LED灯,多个LED灯位于检测板的同侧工作面。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摄像头设置有至少2个且独立采集图像,摄像头通过手动调节采集图像的方向和角度。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件为吸盘、黏贴片、螺栓、卡扣、固定支座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板设置有多个且形成一组检测板组,检测板组中有一个检测板与连接件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板组中相邻检测板相互连接,且检测板组通过连接处相互重叠和展开。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每组检测板组通过连接件相对于主体架可转动。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检测装置还包括遮光罩,遮光罩连接至检测板,每组检测板展开时,遮光罩遮挡相邻检测板之间的缝隙。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件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件分别连接至主体架的两侧,每个连接件至少连接一个检测板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旭伟合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旭伟合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21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组织增材制造成型性能高通量评价方法
- 下一篇:刷毛消耗程度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