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72584.4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1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宋小科;吴宝昌;杨再强;刘伟;杨华胜;龚洪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5/08 | 分类号: | E01B25/08;E01B2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地址: | 4011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线 混凝土 轨道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使用曲线连续轨道梁后浇带的预埋构件完成两混凝土轨道梁的连接,包括如下步骤:制造中间连接件及两预埋结构件;在混凝土轨道梁制造过程中,将两预埋结构件分别预埋在两混凝土轨道梁待连接的端部;将混凝土轨道梁安装在预设位置上;将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预埋结构件相向的端部固定连接;在中间连接件内部浇筑混凝土,使两混凝土轨道梁的端部通过中间连接件内部的混凝土连接为一个整体,完成两混凝土轨道梁的连接。采用本发明公开的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连接两混凝土轨道梁,能够保证整个曲线连续轨道梁的线型与尺寸精度要求,从而实现相邻两个曲线轨道梁的良好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属于七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一种,具有客运能力较强、准时快捷、舒适安全、节省空间与资源、绿色环保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通用特点。同时,相对于其他几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具有噪声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建设周期短以及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现已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列车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跨座式单轨轨道梁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承受列车通过时的载荷并起到导向和稳定作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是在使用以前,预先给混凝土一个预压力,使混凝土受拉区预先受压力,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载荷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能避免裂纹过早出现,具有抗裂性能好、刚度大等特点。
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由多段预应力混凝土梁构成,各梁段之间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以保证列车平稳顺利地行驶。目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主要有简支体系和连续梁体系两种。简支体系的单轨轨道梁主要采用指型接缝板进行过渡连接。而对于连续梁体系,需要通过后浇的方式将相邻的两个梁段连接成整体。因为跨座式单轨系统对梁体尺寸精度的要求较高,现有的普通混凝土后浇的处理方式不能满足要求,尤其是在轨道梁的曲线段,现有的处理方式无法对相邻两个曲线梁进行良好的连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相邻两个曲线梁进行良好的连接,保证整个轨道梁的线型与尺寸精度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所述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使用曲线连续轨道梁后浇带的预埋构件完成两混凝土轨道梁的连接,所述曲线连续轨道梁后浇带的预埋构件包括中间连接件及两预埋结构件,两预埋结构件分别安装在两待连接的混凝土轨道梁相向的端部上,中间连接件两端分别与两预埋结构件相向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连接件及两预埋结构件沿混凝土轨道梁弯曲方向弯曲,所述曲线混凝土轨道梁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造中间连接件及两预埋结构件;
在混凝土轨道梁制造过程中,将两预埋结构件分别预埋在两混凝土轨道梁待连接的端部;
将混凝土轨道梁安装在预设位置上;
将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预埋结构件相向的端部固定连接;
在中间连接件内部浇筑混凝土,使两混凝土轨道梁的端部通过中间连接件内部的混凝土连接为一个整体,完成两混凝土轨道梁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件由连接顶板及两连接侧板围成U型结构,所述预埋结构件由预埋顶板及两预埋侧板围成U型结构;所述预埋顶板及两预埋侧板朝向中间连接件的边缘与对应的混凝土轨道梁的端部的边缘齐平,或者,所述预埋顶板及两预埋侧板朝向中间连接件的边缘沿混凝土轨道梁长度方向延伸出对应的混凝土轨道梁的端部的边缘;所述中间连接件及预埋结构件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阻力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2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