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75820.8 | 申请日: | 201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0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峰;李强;刘子阳;王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H77/00 | 分类号: | B65H77/00;B25B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框架 绷弦恒 张力 加载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装置,通过利用预先施加变形的原理解决了柔性框架变形以致弦张力不稳定的问题,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装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拉力施加装置和反力施加装置;所述的拉力施加装置由高精度线性模组、三滑轮式张力传感器、电磁制动器、电磁离合器、同步轮组成;所述的反力施加装置由支撑架、导轨、滑块、定滑轮、动滑轮、角度杆组成;首先按照绷弦原理图,在拉力施加装置和反力施加装置上进行弦的安装工作,主要解决柔性框架变形而带来的弦张力不稳定问题,接着进行拉力的加载工作,利用模组和三滑轮式张力传感器实现张力的稳定加载和及时控制,最后利用电磁制动器和离合器维持弦的最终张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通过采用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可以对柔性框架对边上的每根弦施加张力使其绷紧,当达到指定张力且将绷弦固定后,弦上的张力值维持不变,能够做到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柔性框架在后续的装配及动作状态的要求,柔性框架的外形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指标要求较高,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柔性框架上各弦的张力值要保持一致。因此,需要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可以实现对柔性框架上的绷弦恒张力加载。由于该框架是一种柔性框架,框架本身刚度较低,在对边绷紧多根弦,点胶固定并撤去外加力的情况下,柔性框架必然会产生很大变形,从而使框架上的弦张力减小甚至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这种恒张力加载装置采用预先施加变形的原理。
因此,研发一种能对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的装置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实现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通过利用预先施加变形的原理解决了柔性框架变形以致弦张力不稳定的问题,该装置满足了绷弦恒张力的要求,同时也能做到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柔性框架的绷弦恒张力加载装置,包括拉力施加装置(4)和反力施加装置(5);所述的拉力施加装置(4)由高精度线性模组(13)、三滑轮式张力传感器(12)、电磁制动器、电磁离合器和同步轮(15)组成;所述的反力施加装置(5)由支撑架(6)、导轨(7)、滑块(10)、定滑轮(9)、动滑轮(8)和角度杆(11)组成。
三滑轮式张力传感器(12)安装在高精度线性模组(13)上,每个高精度线性模组(13)末端为一个同步轮(15),通过同步带(16)带动同步轮(15)转动,从而使高精度线性模组(13)工作,进而带动三滑轮式张力传感器(12)加载拉力,并及时反馈出拉力数值;三滑轮式拉力传感器(12)的三个滑轮呈三角形布置。高精度线性模组(13)与同步轮(15)中间有一个电磁制动器和一个电磁离合器,当一组弦上的张力达到要求值时,通过制动器断电来保持弦(3)的张力,而不影响同侧其他组弦继续进行调节。
反力施加装置(5)由支撑架(6)、导轨(7)、滑块(10)、定滑轮(9)、动滑轮(8)、角度杆(11)组成。导轨(7)通过末端的两个安装孔固定在支撑架(6)顶端,定滑轮(9)通过导轨前端的安装孔被固定;动滑轮(8)固定在滑块上,滑块(10)在导轨(7)上的移动,进而使动滑轮(8)也能够前后移动;角度杆(11)安装在支撑架上端部分,通过内部的滑槽进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弦拉至拉力施加装置(4)时的角度。
整体绷弦过程如下:首先,将弦(3)的一端固定在柔性框架(2)的一边上,另一端绕到三滑轮式拉力传感器(12)上,从三个滑轮绕出后,继续拉动定滑轮(9),接着拉到后面的动滑轮(8)的槽内,再拉回到定滑轮(9)的槽内,最后再次经过三滑轮式拉力传感器(12),从三个滑轮绕出后,将弦(3)的末端固定在柔性框架(2)的初始边上;另再取一小段弦(3),弦(3)的一端固定在柔性框架(2)的对边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8)回到该对边上并固定;至此,完成了一组(2根)弦的安装。
本装置技术内容如下:
鉴于本发明的上述结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58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充电枪枪线管理装置
- 下一篇:无啮合传动钢丝缠绕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