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3-戊烯腈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81158.7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15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韩明汉;余永发;刘凯凯;陈长斌;陈韬;余升琴;黄祥;王军;王刚;吴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安庆市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53/30 | 分类号: | C07C253/30;C07C255/07;C07C253/10;C07C25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赵天月 |
地址: | 24600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戊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2‑甲基‑2‑丁烯腈制备3‑戊烯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2‑甲基‑2‑丁烯腈在催化剂以及双齿磷配体催化作用下发生异构化反应,以便获得3‑戊烯腈,其中,所述催化剂为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将该方法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己二腈生产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3-戊烯腈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副产物2-甲基-2-丁烯腈的有效利用,实现己二腈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背景技术
己二腈(分子式:NC-CH2-CH2-CH2-CH2-CN)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密度960kg/m3,熔点2.4℃,沸点295℃。己二腈与氯仿、甲醇、乙醇等互溶,难溶于水、环己烷等,有毒性和腐蚀性。己二腈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生产尼龙66。己二腈加氢还原得到己二胺,己二胺与己二酸发生缩聚反应得到尼龙66。己二腈还可以用于制备己内酰胺等化工产品,以及用于纺织工业及电镀工业。因此,己二腈在化工合成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
目前,工业上采用的己二腈的方法主要是丙烯腈电解二聚法、己二酸催化胺化法和丁二烯氢氰化法三种。其中,丁二烯氢氰化法的基本原料丁二烯和氢氰酸是基础化工原料,原料来源广,同时,该法具有工艺路线短、收率高、污染小等特点,被称为“显示绿色竞争力的工艺”,是目前为止最先进、最合理、最重要的己二腈制备方法。
丁二烯氢氰化制己二腈的反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催化剂(Cat.)作用下,将HCN加入丁二烯(BD)中,得到目标产物直链的3-戊烯腈(3PN)和副产物支链的2-甲基-3-丁烯腈(2M3BN);第二步2-甲基-3-丁烯腈异构化得到3-戊烯腈。第三步,在催化剂和Lewis酸(Lewis acid)作用下,3-戊烯腈和HCN在端点双键的选择性反马氏加成反应,得到产品己二腈(ADN)。上述三步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整个氰氢化和异构化反应过程中,会有部分副产物生成,如2-甲基-2-丁烯腈(2M2BN)。转化关系如下(C-和T-分别表示顺式和反式结构):
上述腈类化合物的沸点相差不大,相对的挥发性接近1,难以通过精馏将2-甲基-2-丁烯腈从目的产物3-戊烯腈和2-甲基-3-丁烯腈中分离。此外,发明人还发现,在2-甲基-3-丁烯腈异构化反应中,副产物2-甲基-2-丁烯腈会对催化剂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存在大量的2-甲基-2-丁烯腈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下降。
因而,开发一种将2-甲基-2-丁烯腈转化成3-戊烯腈的方法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2-甲基-2-丁烯腈,在分子结构上表现为共轭结构,且具有甲基支链,使得2-甲基-2-丁烯腈十分稳定。在2-甲基-3-丁烯腈异构化反应中,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可以选择性地将2-甲基-3-丁烯腈分子中的C-CN键活化,从而异构化反应为3-戊烯腈;当反应体系中存在2-甲基-2-丁烯腈时,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可以与2-甲基-2-丁烯腈紧密结合,然而,催化剂不能将2-甲基-2-丁烯腈分子中的C-CN键和C-H键活化,仅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过渡金属仅与一种磷配体(所述单齿磷配体和所述双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的催化体系下,2-甲基-2-丁烯腈不发生反应。与2-甲基-2-丁烯腈紧密结合的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不能与2-甲基-3-丁烯腈结合,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催化活性;因此,在2-甲基-3-丁烯腈异构化反应中,副产物2-甲基-2-丁烯腈会导致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失活,显著降低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的活性和使用寿命。另外,在整个氰氢化和异构化反应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生成2-甲基-2-丁烯腈,不仅会导致催化剂(低价的过渡金属与单齿磷配体组成的配合物)失活,而且降低了3-戊烯腈的产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安庆市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安徽省安庆市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1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叠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N-氰基乙亚胺酸乙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