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连接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1641.5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1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娄鹏;符龙强;张荔;谢欢欢;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 |
代理公司: | 41119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中空 电连接组件 插座壳体 操作口 插接端 连接柱 旋拧 螺纹连接件 接线端子 线缆组件 插座 线缆 导电连接 防尘防水 封盖密封 密封安装 密封连接 密封配合 一端连接 内腔中 插接 封盖 封装 密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电连接组件包括插座和线缆组件,插座壳体上设有连接柱,线缆组件包括线缆和缆端插头,线缆封装在缆端插头内的一端连接有接线端子,缆端插头具有中空插接端,接线端子处于中空插接端的内腔中且可通过螺纹连接件与连接柱连接,中空插接端与插座壳体密封配合,缆端插头上还设有旋拧操作口,缆端插头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旋拧操作口处的封盖。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通过中空插接端与连接柱的连接实现导电连接,同时缆端插头与插座壳体之间实现密封,旋拧螺纹连接件的操作口也通过封盖密封,这样就实现了缆端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防尘防水,进而实现了现有的类似OT/UT端子的密封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导电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采用接触件相互插合实现导电连接,采用接触件端面对接实现导电连接、采用压线螺钉压紧导线实现导电连接以及采用类似OT/UT端子的接线端子实现电连接。这些连接方式中,用来进行电源连接的,多采用压线螺钉或OT/UT端子,而对于电流较大的使用环境,考虑到连接位置的接触电阻和接触的可靠性,一般采用OT/UT端子实现电连接。然而这种连接方式长久以来都存在无法进行良好的防尘防水密封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这种连接方式的使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用于解决采用传统的OT/UT端子电连接不便于密封的问题。
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包括插座和线缆组件,插座包括用于与用电设备固连的插座壳体,插座壳体上设有接线单元,接线单元包括用于与用电设备电连接的内连接端和用于与线缆组件连接的连接柱,线缆组件包括线缆和缆端插头,线缆封装在缆端插头内的一端连接有接线端子,缆端插头具有供连接柱插入的中空插接端,接线端子处于中空插接端的内腔中且可通过螺纹连接件与连接柱连接,中空插接端与插座壳体密封配合,缆端插头上还设有连通中空插接端内腔和外界的旋拧操作口,缆端插头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旋拧操作口处的封盖。
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通过中空插接端与连接柱的连接实现导电连接,同时缆端插头与插座壳体之间实现密封,旋拧螺纹连接件的操作口也通过封盖密封,这样就实现了缆端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防尘防水,进而实现了现有的类似OT/UT端子电连接时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中空插接端与插座壳体插装配合,且通过插装配合面处的密封结构实现密封。这样可以使密封配合面做得更大,密封效果更佳。
插座壳体上围绕连接柱设有围壁,密封结构设置在围壁和中空插接端的外周面之间。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中空插接端外周面的密封圈。
旋拧操作口与中空插接端的连接柱插入口相对。好处是旋拧方便。
封盖通过弹性卡扣扣合在旋拧操作口上。好处是封盖安装较为方便。
封盖与旋拧操作口的内周面密封配合。
连接柱的延伸方向与线缆所在平面垂直,线缆组件有三个,插座壳体上设有与缆端插头在连接柱的周向方向上进行定位的定位配合结构,通过定位配合结构的定位保证三个线缆组件的线缆引出端相靠近。
连接柱的延伸方向与线缆所在平面垂直,线缆组件有三个,中空插接端的外壁上设有径向凸部,部分围壁径向向外绕出形成与径向凸部适配的凹口部分,通过凹口部分和径向凸部的定位配合保证三个线缆组件的线缆引出端相靠近。
内连接端与连接柱均设有三个,且三个内连接端的连线与三个连接柱的连线垂直,位于端部的一个连接柱与位于中间的内连接端为整体式结构,其余两个连接柱与位于两侧的内连接端分别通过L形导电片导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显示电连接组件的插座与线缆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6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