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酸压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0128.2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1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沁;伊向艺;吴元琴;卢渊;陈文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67;E21B43/27;C09K8/68;C09K8/7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形成 异化 刻蚀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酸压工艺方法,步骤是:⑴通过油气井井筒向地层注入压裂液,在地层中形成人工裂缝;⑵在人工裂缝中注入携带液体,该携带液体中加入为携带液液量的5~20%的油溶性的树脂颗粒;⑶使油溶性树脂颗粒非均匀分布在人工裂缝面中;⑷注入酸液进入人工裂缝中;⑸酸岩反应完成后,裂缝面形成非均匀溶蚀形态,具有非均匀溶蚀形态特征的人工裂缝在地层压力下无法完全闭合,形成有利于油气流动的通道;⑹在酸压施工结束后,随着时间增加,附着在岩石表面的油溶性树脂颗粒缓慢降解,随着油气生产返排出地面。本工艺可获得地层压力下最有利的(最能保持支撑效果的)非均匀溶蚀面,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油气在地层中的流动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涉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酸压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为形成高导流人工裂缝,有很多工艺技术或复合技术,但在酸压工艺技术方法中,利用岩石分布不均匀性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非均匀刻蚀通道,是最为高效的方法。欲形成高导流裂缝通道,有很多技术方法,但是工艺过程难以控制,故采用简单易行的工艺过程至关重要。
常规酸压施工步骤为:注压裂液形成人工裂缝,利用裂缝岩石表面成分非均匀性注酸液进行溶蚀,形成非均匀溶蚀面;在施工结束后,人工裂缝的两个非均匀溶蚀面相互支撑,在地层应力作用下不会完全闭合,为油气流动提供有利通道。此方法适用于岩石非均匀性强的地层,无法应用于岩性均匀地层。
通过申请人的了解,常规酸压施工步骤改进方法有:注压裂液形成人工裂缝,交替注入酸液和压裂液,利用两类液体的粘度和密度差异,使酸液在裂缝内形成非均匀分布,从而进行非均匀溶蚀。此方法依赖于两种液体性质差异,很难控制和实现,且酸液非均匀分布的程度有限。
通过申请人的专利检索,发现如下两篇相关公开专利文献:
1、实验确定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分布的方法(CN106522935A),该方法包括:采用酸压模拟器FracproPT模拟酸压过程中井下酸压裂缝延伸扩展、酸刻蚀过程,获取沿着水力缝长方向的缝宽分布、缝高分布、温度分布、酸液质量浓度分布数据;在水力裂缝缝长方向选取酸液质量浓度为初始质量浓度的100%、90%、80%、70%、60%、50%、40%、30%、20%、10%共10个特征点的缝宽、缝高、温度数据;将油田现场尺度的注酸排量转换为实验室尺度的注酸排量;按照10个特征点的酸液质量浓度数据配置实验所用的酸液;模拟酸刻蚀过程,实验测试储层闭合压力条件下的导流能力,绘制储层条件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沿缝长方向的分布图。
2、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油藏的停泵沉砂控缝高酸压工艺方法(CN104564002A),包括下述工序:在正式压裂前采用低粘度滑溜水造缝,控制裂缝初始高度;随后采用滑溜水携带支撑剂砂进入地层后停泵促使支撑剂砂沉降在缝口附近,使每一级支撑剂砂提前遮挡后段,形成高强度人工隔层,改变应力状态,达到有效控制下缝高延伸防止沟通下部水体的目的;注入低粘度压裂液稳定排量造缝;当压裂液进入地层后,注入酸液对地层进行刻蚀,形成高导流能力人工裂缝;将酸液挤入地层后停泵测压降,结束施工。该工艺可以形成人工隔层控制裂高垂向延伸,改变应力状态,达到有效控制下缝高延伸防止沟通下部水体的目的。
通过技术特征的对比,上述酸压工艺与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不相同,不会影响本发明申请的创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酸压工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形成差异化刻蚀的酸压工艺方法,步骤是:
⑴通过油气井井筒向地层注入压裂液,以在地层中形成人工裂缝,压裂液的注入时间为10-15min,注入液量为40-60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01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