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及燃烧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90247.8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6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民;孙剑峰;朱超;李庆;李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肖健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露天燃烧 大气污染物 燃烧炉壳体 模拟生物 燃烧装置 燃烧网 生物质 补气 燃烧 烟气分析仪 燃烧过程 测试管 传输管 壳体 明火 排放 穿过 气体传输管 燃烧测试 燃烧炉壳 燃烧效率 实时计算 体内横向 补气泵 烘干 延伸 炉盖 监测 保证 | ||
1.一种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包括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燃烧炉壳体,在燃烧炉壳体开口端处设置有炉盖,炉盖与燃烧炉壳体密封连接,炉盖的顶部设置有气体传输管,气体传输管与燃烧炉壳体内部连通,在燃烧炉壳体内横向设置有燃烧网,在燃烧网的下部设置有补气传输管,补气传输管穿过燃烧炉壳体延伸至壳体外并与补气泵连接,在补气传输管的管路上设置有流量控制器和颗粒物过滤器,在燃烧网的上部设置有测试管,测试管穿过燃烧炉壳体延伸至壳体外并与烟气分析仪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炉壳体开口端与炉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燃烧炉壳体开口端与炉盖通过密封夹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燃烧炉壳体为圆柱形壳体,炉盖为倒漏斗形,倒漏斗形的顶部漏斗嘴与气体传输管连接,炉盖开口端内径与燃烧炉壳体开口端内径相匹配,在燃烧网上部的壳体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燃烧炉壳体高度为800-1200mm,内直径为700-800mm,炉盖的内侧壁涂覆有Teflon防粘涂层,炉盖的高度为100-200mm,炉盖底部开口端内径为700-800mm,气体传输管的内侧壁涂覆有Teflon防粘涂层,气体传输管的内直径为20-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燃烧网为圆形石棉燃烧网,燃烧网的周边设置有硬性固定架,硬性固定架的另一端固定在燃烧炉壳体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网的底部设置电打火装置,电打火装置与燃烧炉壳体侧壁外的打火开关电连接,电打火装置紧贴燃烧网底部,所述的烟气分析仪为德图testo350pro烟气分析仪,颗粒物过滤器为高效空气颗粒物 (HEPA) 过滤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补气传输管的内侧壁涂覆有Teflon防粘涂层,补气传输管的内直径为10-30mm,在燃烧炉壳体内底部设置有收集托盘,位于燃烧炉壳体内的补气传输管端部设置有喷嘴,喷嘴与燃烧网的中心相对, 喷嘴与燃烧网之间的距离为10-15cm。
7.一种模拟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烧测试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启动补气泵对燃烧装置吹洗4-6min;先将烟气分析仪调零后再与燃烧装置连接;
2)称量5-15g干净的生物质,烘干后置于燃烧网上铺开,密封炉盖与壳体,将气体传输管外接大气气溶胶烟雾箱;打开补气泵,通过流量控制器控制补气流速,通过补气传输管向烧炉壳体输入无颗粒物的空气,打开烟气分析仪进行测试,观察谱图并记录CO、CO2的初始浓度;
3)使用电打火装置点燃生物质,通过透明观察窗观察生物质燃烧情况,10-20秒后开始计时并记录CO、CO2浓度数据,通过烟气分析仪所实时给出的CO、CO2浓度计算生物质燃烧效率。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燃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生物质为农作物秸秆或/落叶,所述的农作物秸秆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或棉花秸秆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所述的落叶为梧桐落叶。
9.根据权利要求7的燃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补气流速为4-10L/min,优选的,补气流速为6-9L/min,被燃烧生物质的重量为5-10g。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燃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测试过程中根据实时的生物质燃烧效率调节流量控制器,当生物质燃烧效率小于0.9时调增进气流量,使农作物秸秆完全燃烧,保证燃烧效率大于等于0.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024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