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2094.0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5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彩霞;马逸行;宫成;张志德;张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5B13/16;B60K6/38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电 耦合 系统 液压 模块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通过调节可变流量电磁阀的开度,可实现对液压回路内油压的控制,机电耦合系统中由此可建立起油压稳定且可靠的液压模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控制可变压力电磁阀的启闭状态以及调节其开度,可实现对离合器供油量的控制,使得离合器可有效地分离和接合,车辆由此可实现在纯电模式和混动模式之间灵活切换的功能。从而,该液压模块能够确保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加入颤震信号,消除磁滞区,形成了稳定的KPI闭环恒流控制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电磁阀因迟滞效应而带来的精度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发动机和驱动电机两种动力混合驱动的车辆,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用于满足汽车的巡航需求,驱动电机用于提供加速和爬坡所需的附加动力,两种动力的混合是通过机电耦合系统控制离合器的开合状态来实现的。
机电耦合系统负责将多个动力组合在一起,实现多动力源间合理的功率分配并把动力传给驱动桥,它在油电混动(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的开发中处于重要地位,其性能直接关系到HEV整车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HEV最核心部分,并且,机电耦合系统的形式不仅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具备的工作模式,也是功率分配策略制定的依据,对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具有重大影响。为此,必须对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功率进行合理分配,使车辆在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高时,纯电行驶;在SOC低时,发动机工作;在需要加速或者大扭矩时,二者配合作用,使发动机在最佳效率下工作。
在现有的机电耦合系统中,液压模块是最核心的模块,其直接控制离合器的开合状态,因此,设计一种油压稳定,且控制精度高的液压模块是提升混合动力汽车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及其控制方法,使得车辆可在纯电模式和混动模式之间灵活地切换,确保了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包括液压回路以及设于所述液压回路上的油泵、可变流量电磁阀和可变压力电磁阀,所述液压回路与离合器相连接,所述油泵用于向所述液压回路供油,所述可变流量电磁阀用于通过其开度调节以控制所述液压回路内的油量,所述可变压力电磁阀用于通过其开度调节以控制所述液压回路向所述离合器的供油量,所述可变流量电磁阀和所述可变压力电磁阀均与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压回路上设有与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液压回路的实时油压值并反馈至所述车辆控制单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压回路与所述离合器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离合器的实时油压值并反馈至所述车辆控制单元。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液压回路相连通的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与所述离合器相连接,且所述冷却回路上设有开关电磁阀,所述开关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冷却回路与所述离合器接通或断开,所述开关电磁阀与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开关电磁阀为高边驱动开关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却回路上设有与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冷却回路的实时油温值并反馈至所述车辆控制单元。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与所述车辆控制单元电连接的转速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用于采集驱动电机和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值并反馈至所述车辆控制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机电耦合系统的液压模块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2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