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渔业养殖系统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93906.3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4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59;A01K61/51;A23K50/80;A23K10/30;A23K10/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张新鑫;许亦琳 |
地址: | 201501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渔业 养殖 系统 及其 应用 | ||
1.一种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渔业养殖系统至少包括:
温室养殖单元、生态养殖单元、沉砂池(2)、初级净化单元、沉水植物净化单元以及若干套曝气装置,
所述温室养殖单元包括温室养殖池(5),所述温室养殖池设置在温室内;所述温室养殖池内设置第一水生植物;
所述生态养殖单元包括生态养殖池(1),所述生态养殖池内设有第二水生植物;
所述初级净化单元包括初级净化池(3),所述初级净化池内设有第三水生植物;
所述沉水植物净化单元包括沉水植物净化池(4),所述沉水植物净化池内设置第四水生植物;
所述温室养殖池(5)和生态养殖池(1)均与沉砂池(2)连通,所述沉砂池(2)、初级净化池(3)、沉水植物净化池(4)依次流体连通,所述沉水植物净化池(4)均与温室养殖池(5)和生态养殖池(1)流体连通;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电机、曝气头以及管道,所述电机与曝气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温室养殖池、生态养殖池、初级净化池、沉水植物净化池内都设置曝气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单元包括多个生态养殖池,所述温室养殖单元包括多个温室养殖池,所述温室养殖池总容积:生态养殖池总容积:沉砂池容积:沉水植物净化池容积=120~150:120~150: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尾水收集管道(501)和第一净化水流入管道(502),所述第一尾水收集管道用于将温室养殖池(5)内的尾水排出,所述第一净化水流入管道(502)用于将净化后的水引流入温室养殖池(5),按水体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净化水流入管道(502)设在整个水体的上游,所述尾水收集管道(501)设在整个水体的下游,所述第一尾水收集管道(501)通过尾水收集渠(103)连通沉砂池(2);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尾水收集管道(101)和第二净化水流入管道(102),所述第二尾水收集管道用于将生态养殖池(1)内的尾水排出,所述第二净化水流入管道(102)用于将净化后的水引流入生态养殖池(1),按水体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净化水流入管道(102)设在整个水体的上游,所述第二尾水收集管道(101)设在整个水体的下游,所述第二尾水收集管道通过尾水收集渠(103)连通沉砂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收集渠(103)与沉砂池(2)之间设有第一泵(104),用于将尾水收集渠(103)内的尾水泵入沉砂池(2),所述沉砂池(2)与初级净化池(3)通过溢流渠(201)连通使得沉砂池(2)中的水通过溢流进入初级净化池(3);所述初级净化池(3)和沉水植物净化池(4)之间设有第二泵(301),用于将初级净化池(3)中的水泵入沉水植物净化池(4);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泵(401),所述第三泵(301)用于将沉水植物净化池(4)内的水泵入生态养殖池(1)和温室养殖池(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温室养殖池、生态净化池、沉水植物净化池设计溶氧量均不低于4mg/L,所述曝气头均匀的分布在水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生植物选自金鱼藻、轮叶黑藻或者伊乐藻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一水生植物占水域面积的20~30%;所述第二水生植物、第三水生植物以及第四水生植物都选自苦草、轮叶黑藻、红线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水生植物占水域面积的80~90%;所述第三水生植物占水域面积的90%以上;所述第四水生植物占水域面积的80~90%。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渔业养殖系统用于养殖虾和/或蟹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390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移动用户一人多卡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压振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