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苏氨酸发酵工艺的培养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6556.6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97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唐永强;马延和;李德衡;刘海涛;董力青;李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3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苏氨酸 发酵 工艺 培养基 | ||
本发明属于氨基酸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苏氨酸发酵工艺的培养基,其包括如下组分:葡萄糖,甘油,玉米浆,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七水硫酸镁,七水硫酸亚铁,一水硫酸锰,异亮氨酸,黄腐酸。本发明培养基组分配伍合理,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的产酸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氨基酸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苏氨酸发酵工艺的培养基。
背景技术
苏氨酸(Threonine,简写Thr)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脂肪族氨基酸,味微甜,是构成人类及动植物蛋白质的一种必需氨基酸。苏氨酸作为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饲料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苏氨酸扮演着必须从外界摄取的营养成分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苏氨酸属于工业化发酵的产品之一,据资料统计,2017年全球苏氨酸供应量达到 68.5 万吨,同比增长 15.5%,或增长 9.2 万吨,增量的 80%来自中国。2017 年中国苏氨酸的供应量达到 53.5 万吨,同比增长 15.6%,占全球市场的78%。2013 年以来,全球苏氨酸供应量平均复合增长率13.4%,比 2003 年-2013 年间增速下降近一半。2017 年中国苏氨酸生产企业以梅花、阜丰、伊品、成福为主,大成、希杰补充;国际生产企业主要以味之素和 ADM。2017 年中国苏氨酸出口 37.4 万吨,占产量的69.9%,国内供应 16.1 万吨,国内需求 13 万吨。
大肠杆菌工程菌株是微生物工业发酵生产苏氨酸的主要菌株,在发酵产生 L-苏氨酸的同时,还会生成乙酸、丙氨酸、缬氨酸和精氨酸等代谢副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菌体生长及 L-苏氨酸的合成与积累。其中,乙酸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当乙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菌体的比生长速率迅速下降,产物合成大大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外源基因的表达也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降低乙酸的含量,从而提高生物量以及苏氨酸产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文献“L-苏氨酸发酵过程中乙酸的控制,发酵科技通讯2012年”在大肠杆菌发酵制备苏氨酸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发酵条件来控制其副产物乙酸的生成,能够降低乙酸的生成,但是降低幅度降为不明显,不能大幅提高苏氨酸的产量,并没有工业化推广的价值。申请人之前的专利技术“一种超低水份苏氨酸生产方法”记载的培养基:葡萄糖80g/L,玉米浆20g/L,硫酸铵2g/L,碳酸钙0.75g/L,KH2PO4 0.2g/L,K2HPO4 0.2g/L,NaCl 0.2g/L,pH值6.5;发酵液中苏氨酸的含量最高可达到10g/100ml,但是菌株在发酵后期死亡率较高,而且葡萄糖消耗量较大,发酵液中苏氨酸产率也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申请人继续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制取颗粒型苏氨酸的方法,其发酵通过在发酵接种莱茵衣藻,能够利用发酵液中的乙酸作为碳源进行非光和作用,而较难利用甘油作为碳源,从而解除了对大肠杆菌产苏氨酸的抑制作用,还能够进行微量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大肠杆菌发酵产苏氨酸来使用;通过添加莱茵衣藻,不但能够提高苏氨酸的产量,并且菌体蛋白产量也相应提高。但是,菌株混合发酵工艺较难控制,发酵成本提高,后期分离产品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苏氨酸发酵工艺的培养基。本发明培养基能够提高苏氨酸产量,降低副产物的生成。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苏氨酸发酵工艺的培养基,其包括如下组分:葡萄糖,甘油,玉米浆,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七水硫酸镁,七水硫酸亚铁,一水硫酸锰,异亮氨酸,黄腐酸。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包括如下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未经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6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