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8614.9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55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黄丫;于兰;郭家鼎;卢虹;王亚杰;孟瑜;李胜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远 |
地址: | 13002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电压 跟踪 型恒流源 模块 | ||
本发明的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主要结构有限幅设置模块(1)、显示驱动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和断电保护模块(8)等。本发明在工作时能够主动适应负载的变化,具有效率高、负载适应范围宽、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
背景技术
恒流源在LED驱动、激光器驱动、传感器驱动、各种辉光放电光源驱动等很多领域内都有重要的应用。恒流源电路的基本原理一般是利用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深度负反馈技术,使输出电流受控制电压的控制,当负载变化的时候保持流过负载的电流恒定。在恒流源电路中,电流的稳定度和电路的效率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本课题组2015年12月29日申请的中国专利“一种便携式双环反馈恒流源模块”(申请号:2015110088757),该专利在普通恒流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反馈环,并利用数字PID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稳定度以及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但是与其它现有技术恒流源电路一样,该专利存在对负载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具体来说,一个恒流源电路只能驱动一种固定的负载,或只允许负载在很小范围内变化,当负载增大时导致控制电流的三极管进入到饱和区,进而导致最大输出电流迅速下降(即无法继续保持受控地输出恒流),而当负载减小时则会使三极管进入到欠压区(因为负载小,负载两端产生的电压也小,在本领域内称为欠压),由于三极管与负载同处一个串联回路中,且三极管是非线性器件,因此负载电压的减小导致三极管自动承担回路多余的电压,进而导致三极管的内部功耗急剧上升,而三极管的内部功耗属于电路的“副产物”,对系统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管功耗的增加会使管子温度急剧升高而增加管子烧坏的风险(降低仪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负载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功率供给导致整个电路的效率大幅度降低,这在将恒流源用于移动设备时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移动平台上工作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续航时间,效率往往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指标。
因此现有的恒流源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当负载阻抗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节电路自身的参数,以适应负载的阻抗变化,保持高效率,且具备超温断电保护的功能。
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电压跟踪型恒流源模块,结构有限幅设置模块1、显示驱动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和前面板9;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断电保护模块8和超温判断模块7;其中,限幅设置模块1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分别与显示驱动模块2、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超温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
所述的限幅设置模块1的结构为:电阻R40的一端作为限幅设置模块1的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I_set,与前面板的9中的9针D形接口91的9脚相连,电阻R40的另一端接运放U10B的同相输入端和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运放U10A的输出端和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运放U10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10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38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作为限幅设置模块1的另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L_set,与前面板的9中的9针D形接口91的5脚相连,运放U10B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41的一端相连,电阻R41的另一端与运放U10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0B的输出端作为限幅设置模块1的输出端,记作端口CL-out,接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4和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in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程学院,未经长春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86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DALI总线供电电路
- 下一篇:一种宽频率内高电源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