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河滨、库滨带分离微塑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99302.X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9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章伟成;宁冰玉;姚伦广;许鑫;孙彩云;宋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J11/06 | 分类号: | C08J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钟国 |
地址: | 47306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库滨带 污染物 夹杂 碘化钠溶液 影响和危害 分离处理 塑料污染 土壤生物 植物枝叶 有效地 底泥 富集 河湖 酒精 饱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河滨、库滨带分离微塑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从河滨、库滨带收集微塑料污染物;(2)将收集的微塑料污染物与饱和碘化钠溶液混合,除去微塑料污染物中夹杂的底泥;(3)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微塑料污染物与酒精混合,除去微塑料污染物中夹杂的植物枝叶。本发明方法可有效地对河滨、库滨带富集的微塑料污染进行分离处理,减少微塑料对土壤生物以及河湖内生物的影响和危害,具有处理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河滨、库滨带分离微塑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塑料,一般是指最长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由于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特征,化学性质稳定,可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至几千年,其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远大于大型塑料垃圾,微塑料自身不仅含有污染物,另外它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对其他的污染物有富集和迁移的作用,对河滨、库滨带的生物、底泥和水质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健康。由于微塑料难以降解,所以在河滨、库滨带富集越来越多,微塑料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上述背景技术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利用密度浮选法从河滨、库滨带分离微塑料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从河滨、库滨带分离微塑料的方法,包括:
(1)从河滨、库滨带收集微塑料污染物;
(2)将收集的微塑料污染物与饱和碘化钠溶液混合,除去微塑料污染物中夹杂的底泥;
(3)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微塑料污染物与酒精混合,除去微塑料污染物中夹杂的植物枝叶。
本发明方法可有效地对河滨、库滨带富集的微塑料污染进行分离,并除去微塑料中夹杂的底泥和枝叶,不仅能减少微塑料对土壤生物以及河湖内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而且更有利于分离后微塑料的后续回收或无害化处理,本发明方法具有处理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河滨带、库滨带是水陆交界带,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微塑料易在此富集,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网兜等工具将富集在一起的微塑料污染收集起来。
从河滨带、库滨带收集的微塑料污染物除了微塑料外,同时还夹杂着大量的底泥以及树枝、树叶等杂物,需要做进一步的分离。
(2)普通塑料的密度在0.8~1.2之间,操场用黑塑料的密度在1.3~1.7之间,植物树叶的密度一般在0.8以下,底泥的密度在2.0以上。要采用密度浮选的方法把底泥除去,需要用密度在1.2~2.0之间的溶液,较经济安全的有饱和氯化锌溶液(密度为1.59)、饱和碘化钾溶液(密度为1.38)和饱和碘化钠溶液(密度为1.85),饱和碘化钾溶液密度较小不能分离出操场黑塑料,饱和氯化锌溶液密度也较小,不能很好的分离出操场黑塑料,且价格较高,除此之外饱和氯化锌和饱和碘化钾废液较难处理,随意丢弃会造成土壤含锌、钾浓度较高不利于植物生长;而饱和碘化钠溶液密度较大,能够完全使底泥与枝叶、塑料分开,分离完全,耗时短,价格低廉,经济划算,故选择饱和碘化钠溶液。
(3)把枝叶和微塑料分开,需要密度在0.8左右的溶液,常见的密度在0.8左右有机溶剂有乙酸乙酯(密度为0.91)、95v%乙醇(密度为0.81)、丙酮(密度为0.83)、甲醇(密度为0.78)。以聚苯乙烯树脂作为微塑料样品,比较这几种溶剂的分离效果。聚苯乙烯树脂研磨前的平均大小为3.73mm,大小范围为3~4mm,研磨一的平均大小为1.23mm,大小范围为0.8~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师范学院,未经南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93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