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痕量氧气透过率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00300.8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2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密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思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痕量 氧气 透过 测试 方法 | ||
1.一种痕量氧气透过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本方法的测试装置包括渗透上腔和渗透下腔,渗透下腔设置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在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上设置阀门I,渗透下腔的排气管路上设置阀门II、阀门III,阀门I、阀门II、阀门III均为三通阀,阀门I的a端与氮气气源相连通,c端与渗透下腔的进气口相连通,阀门II的c端与渗透下腔的出气口相连通,a端与阀门III的a端相连通,阀门III的c端与氧传感器相连通,阀门I的b端与阀门II的b端相连通,阀门III的b端排空,三通阀在一个状态下只有一路是相通的;
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使阀门I、阀门II的ac端连通,阀门III的ab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导通,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排空,打开氧气气源,使氧气在渗透上腔流动,打开氮气气源,经进气管路进入渗透下腔的氮气携带渗透下腔内的气体从排气管路排出;
S02)、保持阀门I、阀门II的ac端连通,阀门III的ac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渗透下腔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导通,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导通,此时从氮气气源进入渗透下腔的氮气经排气管路传输至氧气传感器,保持状态,记录氧传感器值Tx-Z0,直到氧传感信号峰完成;
S03)、使阀门I、阀门II的ab端连通,保持阀门III的ac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断开,使渗透下腔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腔室V1,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导通,进气管路内的氮气直接进入氧气传感器,进行零点测试;
S04)、保持步骤S03的状态,使渗透过试样的氧气分子将在密封腔室V1中得到富集,以确保渗透过的氧气量可完全进入氧传感器的有效检测范围,记录此时氧传感器的零点值为Z0;
S05)、重复步骤S02至步骤S04,直到值稳定,S即为氧气透过率的值。
2.一种痕量氧气透过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本方法的测试装置包括渗透上腔和渗透下腔,渗透下腔设置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在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上设置阀门I,渗透下腔的排气管路上设置阀门II、阀门III,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之间设置阀门IV,阀门I、阀门II、阀门IV均为两通阀,阀门III为三通阀,阀门I的前端与氮气气源相连通,后端与渗透下腔的入口相连通,阀门II的前端与渗透下腔的出口相连通,后端与阀门III的a端相连通,阀门III的c端与氧气传感器相连通,阀门III的b端排空,阀门IV连接在阀门I的前端和阀门II的后端之间;
S01)、闭合阀门I、阀门II,断开阀门IV,使阀门III的ab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导通,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排空,打开氧气气源,使氧气在渗透上腔流动,打开氮气气源,经进气管路进入渗透下腔的氮气携带渗透下腔内的气体从排气管路排出;
S02)、保持阀门I、阀门II闭合,阀门IV断开,使阀门III的ac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渗透下腔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导通,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导通,此时从氮气气源进入渗透下腔的氮气经排气管路传输至氧气传感器,保持状态,记录氧传感器值Tx-Z0,直到氧传感信号峰完成;
S03)、断开阀门I、阀门II,闭合阀门IV,保持阀门III的ac端连通,从而使渗透下腔的进气管路、排气管路与渗透下腔断开,使渗透下腔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腔室V1,使排气管路至氧气传感器之间的管路导通,进气管路内的氮气直接进入氧气传感器,进行零点测试;
S04)、保持步骤S03的状态,使渗透过试样的氧气分子将在密封腔室V1中得到富集,以确保渗透过的氧气量可完全进入氧传感器的有效检测范围,记录此时氧传感器的零点值为Z0;
S05)、重复步骤S02至步骤S04,直到值稳定,S即为氧气透过率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思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济南思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030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