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消防梯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05584.X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敬敏;周广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山宏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1/02 | 分类号: | A62B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6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座 承载台 救援装置 牵引装置 智能消防 伸缩臂 举升 疏散 升降 模块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器 安全性能 搭载装置 对称设置 滑动连接 上端固定 升降调节 左右两侧 伸缩端 消防梯 支撑臂 智能化 伸缩 拉伸 内壁 组对 楼层 失火 救援 消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消防梯,包括U型底架和固定安装在U型底架内部的中央控制器和模块控制系统,所述U型底架的相对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移动座,所述U型底架上设有一组对移动座进行拉伸的牵引装置,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对称设置在移动座的两侧,所述移动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举升伸缩臂,所述举升伸缩臂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升降救援装置和伸缩搭载装置,所述升降救援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台两侧的支撑臂。本发明结构紧凑,智能化程度高,能够根据实际消防高度而对消防梯进行升降调节,同时也便于将失火楼层上的人员分批量的疏散至地面上,且安全性能高,疏散救援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消防梯。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大、人员密集、设备材料多,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不便于对人员进行疏散。而消防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救援装备,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传统的消防梯的一端设置在底部基座上,另一端延伸至待灭火或待救援的处所附近,在部分情况下,消防梯上端需要延伸的长度较大,若单靠升降装置如伸缩臂进行升降,当延伸至最高处时,由于最高处要进行灭火或救援被困人员所承受的重力较大,会导致上端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安全效果;此外,一些消防梯的升降运动还是靠人工机械制动,智能化程度低,无法很好的对升降运动进行调节,且位于高处的消防人员很难与地面上的控制总部进行信心交流,地面上的控制总部难以清楚高处的救援情况,而位于高处的消防人员也难以了解下端地面上的具体情况,故不能很好的做好消防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消防梯来对很好地失火楼层上的被困人员进行救援及疏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消防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消防梯,包括U型底架和固定安装在U型底架内部的中央控制器和模块控制系统,所述U型底架的相对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移动座,所述U型底架上设有一组对移动座进行拉伸的牵引装置,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对称设置在移动座的两侧,所述移动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举升伸缩臂,所述举升伸缩臂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升降救援装置和伸缩搭载装置,所述升降救援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台两侧的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三钢丝绕盘,两个第三钢丝绕盘之间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三钢丝绕盘上均缠绕有第二钢丝绳,两个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救援台,所述救援台的四周侧壁设有防护机构,所述救援台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承载台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承载台的另一侧侧壁设有与第三钢丝绕盘相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与传动机构相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搭载装置包括通过伸缩机构固定连接在承载台内的搭载台,所述搭载台的前端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承载台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栏,且其中一个防护栏上固定安装有智能语音控制器以及与智能语音控制器电连接的语音喇叭。
优选地,所述移动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U型底架的相对内壁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与滑动块位置对应的条形滑槽。
优选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U型底架靠近下端侧壁上的驱动箱,所述驱动箱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钢丝绕盘,所述驱动箱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贯穿驱动箱并与第一钢丝绕盘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绕盘的侧壁上缠绕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U型底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驱动箱位置对应的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钢丝绕盘,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上端活动套接第二钢丝绕盘并延伸向下固定连接在移动座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救援台前侧的多个长防护杆,所述救援台靠近承载台的一端后侧固定连接有多个短防护杆,所述长防护杆与短防护杆形成矩形防护空间,且矩形防护空间的外侧边缘通过防护带进行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山宏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微山宏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55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