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14322.X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7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覃建华;吴宏雄;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德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81 | 代理人: | 万振雄;林玉旋 |
地址: | 5180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桩 定位坑 填充物 填充空间 土体 桩侧 建筑结构技术 桩侧摩阻力 单桩竖向 建筑结构 桩顶标高 承载力 持力层 标高 沉入 填充 开挖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该试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土体上开挖定位坑,在定位坑内沉入设计桩至土体的持力层,并使得定位坑与位于定位坑内的设计桩的桩侧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在填充空间内填充粒度小于8mm的填充物至填充物包裹设计桩位于定位坑内的桩侧,形成试桩结构。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桩方法,能够确定设计桩顶标高至地面标高段的桩侧摩阻力,以使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准确可靠,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工程的造价以及缩短工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近年来各种大型建筑物、构筑物日益增多,规模愈来愈大,对基础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试桩能在选定桩型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所选桩型的可行性,并且验证试桩数据的可靠程度以及承载力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从而提高基础工程的质量。因此,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试桩的重要依据之一,直接影响试桩数据的可靠程度。
目前,业内对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主要通过简单扣除设计桩顶标高至地面标高段的摩阻力得出。然而,由于设计桩顶标高至地面标高段土层差异较大,导致该段桩侧摩阻力难以准确实验得出,造成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严重失真,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增加了工程的造价及延长工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能够确定设计桩顶标高至地面标高段的桩侧摩阻力,以使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准确可靠,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工程的造价以及缩短工期。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试桩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土体上开挖定位坑;
在所述定位坑内沉入设计桩至所述土体的持力层,并使得所述定位坑与位于所述定位坑内的所述设计桩的桩侧之间形成填充空间;
在所述填充空间内填充粒度小于8mm的填充物至所述填充物包裹所述设计桩的所述桩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坑的坑底标高等于所述设计桩的设计桩顶标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桩的桩型为管桩或方桩;
所述设计桩为管桩时,所述定位坑的直径大于所述管桩的直径的100~300mm;
所述设计桩为方桩时,所述定位坑的直径大于所述方桩的对角线长度的100~30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为建筑用砂或石子。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第一方面公开的方法形成的试桩结构,包括土体、设计桩以及填充物,所述土体设有定位坑,所述设计桩包括位于定位坑内的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土体的持力层的第二端,且所述设计桩的所述第一端的桩侧与所述定位坑之间形成填充空间,所述填充物的粒度小于8mm,所述填充物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且包裹所述设计桩的所述第一端的所述桩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坑的坑底标高等于所述设计桩的设计桩顶标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桩的桩型为管桩或方桩;
所述设计桩为管桩时,所述定位坑的直径大于所述管桩的直径的100~300mm;
所述设计桩为方桩时,所述定位坑的直径大于所述方桩的对角线长度的100~30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为建筑用砂或石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43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斜管的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快速静态GPS基坑水平位移安全性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