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足部静脉血栓防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16226.9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4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英;牛秦玉;乔方;陈一民;张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南山松医疗康复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9/00 | 分类号: | A61H9/00;A61F13/08;A61N5/06;A61H3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足部 静脉 血栓 防治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足部静脉血栓防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该装置包括足部绑袋、加压装置、气路连接管、加热装置和外接电线以及防治仪,该控制方法含有三种控制模式:治疗模式、康复模式和休闲模式,每种模式对应特定的参数。本发明采用加压装置对人体足部血管进行深度加压和舒张,同时利用加热装置强化血液循环,通过预设合理的加压数值、加压频率和加热温度,能够有效避免和减缓深度静脉血栓的形成,该装置易于穿戴、性能可靠,可适合不同足码的用户,特别是在足底处设计的穴位冲击点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属于一种足部静脉血栓防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足部DVT。DVT会威胁病人的生命,其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在美国,DVT栓塞性疾病是排在第三位的常见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在我国,DVT栓塞症同样也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足部静脉血栓形成是术期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也好发于长时间坐卧的健康人群。足部静脉血栓会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导致足部肿胀、足部静脉曲张、溃疡,血栓脱落可诱发栓塞,如肺栓塞、脑梗塞、其他脏器的梗塞等,严重者可致命。为避免栓塞的发生,预防足部静脉血栓的形成相当重要。
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疾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副作用大,危险性高,且治疗费用高,效果差;物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现有技术包括:利用声音电流或直流电流作治疗源的电极信号刺激法;高频交变均强磁场或多形态强旋磁场及动磁场干涉治疗法;超声波产生机械振荡动作及热效应、生物效应击碎血栓法;波动频谱治疗法;电解谐振法;生物电结合音乐治疗法;纳米激光治疗法;保健预防型医用弹力袜法;间歇性气压装置法等,还有脉动气压刺激经络穴位法,见中国发明专利《经络无痛治疗仪》(申请号:87101313申请日:1987-03-12),中国发明专利《血液循环助动器》(申请号:90103434.1申请日:1990-05-18)所公开的是一种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治疗仪,其作用原理是由仪器产生的脉动压缩空气输送到缠敷于患部的气袋内,对患部形成周期性挤压,促使静脉血流加速,增强血液循环,该仪器对于长期从事站立或行走工作者可预防或治疗下肢静脉疾病,有助于恢复运动员肢体活力,但该发明中未指出具体的气袋几何形状及如何增加气袋的充放气速率,达到对患部增加挤压和松弛频率等问题。在中国专利ZL201410139386.4中公开了一种逐级加压、可调压力的肢体术后加压包扎装置,通过对肢体分段逐级加压的方式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但是该装置在实现 逐级加压和脉冲加压时操作繁琐,不适宜老人在家自己操作使用;并且该装置需要针对患者不同的体态配备不同的型号,以贴合肢体表层,适用范围小,对于医疗机构需要面向各种 体态的病人而言,投入的成本极高;另外,该装置是由多个气囊依次连接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对于有外凸固定器械(骨折打入钢钉)的部位不能包裹,多适用于完全没有创伤部位的肢体使用。现有技术中,特别是涉及深部静脉血栓治疗仪的相关文献中,均未记载结合加压气囊和红外加热方案的足部静脉血栓防治装置,在国内该领域中留下了技术空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采用加压装置对人体足部血管进行深度加压和舒张,同时利用加热装置强化血液循环,通过预设合理的加压数值、加压频率和加热温度,能够有效避免和减缓深度静脉血栓的形成,该装置易于穿戴、性能可靠,可适合不同足码的用户,特别是在足底处设计的穴位冲击点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南山松医疗康复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南山松医疗康复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62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氨酯/纳米金刚石骨修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安全报警手环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