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17985.7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3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刘德义;吕贤莉;孙旭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239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壳体 撑开块 水平滑动块 倾斜侧面 活塞杆 减震体 上端 内嵌 减震弹簧 减震机构 汽车悬架 下端 减震器 车身连接处 汽车后悬架 方向移动 滑动连接 缓冲减震 减震效果 汽车车身 向上移动 中部空间 穿入孔 后悬架 连接耳 侧壁 穿出 空壳 上壁 外壁 下壁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其中空壳体内设有环形内嵌减震体,环形内嵌减震体中部空间的中空壳体上壁与减震弹簧的上端连接,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撑开块的上端连接,撑开块包括多个倾斜侧面,各倾斜侧面分别与一水平滑动块的倾斜侧面滑动连接,撑开块向上移动时,各水平滑动块均向中空壳体的侧壁方向移动,各水平滑动块分别与环形内嵌减震体之间紧密接触;撑开块的下端与汽车后悬架减震器的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穿出中空壳体下壁上所开设的活塞杆穿入孔;中空壳体上端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汽车车身连接的连接耳。本发明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后悬架与车身连接处缓冲减震的幅度小,减震效果差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汽车后悬架的支撑座与汽车车身连接之间刚性接触所带来的较强震动,在支撑座与汽车车身之间设置有一层减震效果有限的橡胶弹性件,然而基于该结构的连接方式,由于支撑座为刚性体,使得后悬架减震器的活塞杆与支撑座的连接为刚性连接,导致后悬架与车身连接处缓冲减震的幅度小,减震效果差,在汽车运行时,使得减震器会对车身容易产生较大的震动冲击,长期行驶导致车身易损坏,同时还会影响汽车操控性能及后排乘坐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用于连接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与汽车车身之间,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减震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减震作用,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后悬架与车身连接处缓冲减震的幅度小,减震效果差,使得减震器会对车身容易产生较大的震动冲击的缺陷,能够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与汽车车身之间起到很好的吸收震动能量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用于连接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与汽车车身之间,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减震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减震作用,包括中空壳体,所述中空壳体内设有环绕其周向的环形内嵌减震体,所述环形内嵌减震体中部空间的中空壳体上壁与减震弹簧的上端连接,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撑开块的上端连接,所述撑开块为包括多个倾斜侧面的刚性块体,各倾斜侧面分别与一水平滑动块的倾斜侧面之间滑动连接,各水平滑动块分别与设于中空壳体上壁的上滑轨以及设于中空壳体下壁的下滑轨滑动连接,当所述撑开块向上移动时,所述各水平滑动块均向所述中空壳体的侧壁方向移动,各水平滑动块分别与环形内嵌减震体之间紧密接触;所述撑开块的下端与汽车后悬架减震器的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穿出所述环形内嵌减震体中部空间的中空壳体下壁上所开设的活塞杆穿入孔;所述中空壳体上端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汽车车身连接的连接耳。
上述撑开块包括4个倾斜侧面,每个倾斜侧面分别与一水平滑动块的倾斜侧面之间滑动连接。
上述活塞杆穿入孔还与活塞杆导向筒的上端连接,活塞杆通过活塞杆导向筒后穿入所述活塞杆穿入孔;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有外螺纹,撑开块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活塞杆的上端与撑开块的下端之间螺纹连接。
上述连接耳包括用于与汽车车身相连接的螺栓连接孔。
上述环形内嵌减震体由橡胶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减震机构,用于连接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与汽车车身之间,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减震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减震作用,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后悬架与车身连接处缓冲减震的幅度小,减震效果差,使得减震器会对车身容易产生较大的震动冲击的缺陷,能够在汽车后悬架减震器与汽车车身之间起到很好的吸收震动能量的效果。在本发明应用过程中,汽车后悬架减震器的活塞杆所产生的纵向震动会导致撑开块上下微幅运动,进而导致水平滑动块之间的扩散和聚拢移动以及减震弹簧的做上下伸缩减震运动,能够做到在减震弹簧吸收部分纵向震动能量的同时将另一部分纵向震动能量通过水平滑动块的水平移动转变为横向震动能量并传递给环形内嵌减震体予以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学院,未经滁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79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