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道水治理的吸附絮凝的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24361.8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9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童琴;赵昆峰;邬淑红;胡丹;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6;C02F1/28;C02F1/4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水 吸附 絮凝剂 絮凝体 处理工艺 悬浮物 污泥 絮凝 污染物 后续处理工艺 治理 聚谷氨酸钙 污泥含水率 聚谷氨酸 强化混凝 无机聚铝 絮凝沉降 阴离子型 中和作用 含水率 有机物 沉降 除泥 减小 去除 架桥 回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水治理的吸附絮凝的处理工艺,分别采用无机聚铝絮凝剂对河道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及有机物等污染物进行吸附电中和作用;然后再经过阴离子型聚谷氨酸钙絮凝剂进行强化混凝,进一步加大吸附面积,提高架桥卷扫能力,提升对污染物的沉降速度,有效降低絮凝体污泥的含水率。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COD等,提高絮凝沉降效果,并能有效降低絮凝体污泥含水率,减小后续处理工艺的压力。本由于聚谷氨酸型絮凝剂带有磁性,可实现最终的絮凝体污泥的回收,减少人工除泥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对河道水的治理具有非常实用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水治理的吸附絮凝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COD等,提高絮凝沉降效果等,并能有效降低絮凝体污泥含水率,实现污泥的回收,用于河道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法是水处理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并处理成本较低的一种物理化学方法,也是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重要单元。用絮凝沉淀等物化法对工业污水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减少污水中的COD、NH3-N、重金属离子和色度等,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但是目前絮凝剂法处理废水会产生大量的含水量高的污泥,这会增加污泥的后期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因此,研发新型的絮凝剂及絮凝处理工艺来提高传统絮凝剂的处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规的无机或有机絮凝剂复合使用,在提高絮凝沉降效果的同时并不能有效改善絮凝剂污泥含水率的问题,这就加大了后续污泥处理成本。本专利采用两步法对河道水进行有效的吸附絮凝处理,首先采用液体改性聚铝絮凝剂,通过电中和作用有效的吸附水中的悬浮态颗粒及污染物,再通过阴离子型磁性聚谷氨酸型絮凝剂加强对吸附架桥作用,经过两者的联用,可有效降低絮凝剂污泥的含水率,使污泥减量化;同时磁性絮凝剂的使用也会有利于污泥的回收,有效减低污泥的处理成本,这对絮凝剂的工业化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常规絮凝剂处理河道水时絮凝剂污泥含水率高、污泥难回收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的一种用于河道水治理的吸附絮凝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河道水治理的吸附絮凝的处理工艺,先后采用液体改性聚铝无机絮凝剂与聚谷氨酸有机絮凝剂对河道水进行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1)在储水池中,加入80%的悬浮物含量高的河道水,调节体系的pH至中性,按照液体改性聚铝絮凝剂与河道水体积比为1:(50~100)加入液体改性聚铝无机絮凝剂,充分搅拌混合1min,静置沉降;
(2)向步骤(1)中经过初步处理的河道水中定点加入聚谷氨酸型有机絮凝剂,使聚谷氨酸型絮凝剂与河道水的质量比为(0.1~1):10000,充分搅拌混合后即可快速沉降;
(3)将采用带有磁性的铁棒插入聚谷氨酸絮凝剂投放点,即可实现固液分离。
本发明利用无机聚铝絮凝剂和阴离子型聚谷氨酸钙絮凝剂间的协同强化混凝作用,提升对污染物的沉降速度,有效降低絮凝体污泥的含水率,并利用磁性特性,实现了絮凝体污泥的定点回收。不仅工艺操作简单,能有效缩短沉降时间,提高絮凝效果,而且实现污泥减量化,减小后续回收处理难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先后采用改性聚铝无机絮凝剂与聚谷氨酸有机絮凝剂对河道水进行处理,可有效缩短沉降时间,实现悬浮物、污染物等定点沉降,减少絮凝体污泥中的含水率,用于解决河道水中悬浮物多、处理后污泥含水率高等水污染问题。
所述的液体改性聚铝无机絮凝剂为木质活性炭改性的液体聚合氯化铝或膨润土改性的液体聚合硫酸铝。
所述的聚谷氨酸型絮凝剂为磁性γ-聚谷氨酸钙絮凝剂。
所述的有机絮凝剂的搅拌时间为2~5min,搅拌速度为400~6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43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