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25680.0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7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峰;潘明众;宋聪;王登甲;江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空气 水集热器 组合 供暖 系统 | ||
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包括集热蓄热墙,集热蓄热墙设置在房屋的外侧面,集热蓄热墙中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风管道与空气水集热器的进风口相连,空气水集热器包括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相变蓄热地板的盘管相连,出水管道设置有电动三通一,电动三通一通过管道与生活热水设备相连,房间内部设置有用于感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空气水集热器与电动三通一相连接。本发明能够蓄存热量,具有全天供暖的能力,消除南北房间温度差异,保护集热器过冷过热的空气水集热器与集热蓄热墙的组合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建筑集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集中供暖时期雾霾现象严重,大气污染物浓度高。这些地区大部分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来满足室内供暖需求能够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缓解大气污染情况,同时也大大减少建筑能耗。
现在太阳能和建筑供暖的集成技术有被动技术和主动技术,被动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受益窗、附加阳光间、集热蓄热墙三种技术,主动技术主要利用集热器的光热效应将低能度的太阳能转化为高能度的热量。无论是被动技术还是主动技术,利用太阳能作为建筑供暖的热源存在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不平衡。时间上,夏季太阳辐射强,而这时建筑并不需要供暖,太阳能集热器空晒就会出现温度过高甚至爆管的现象。另外,太阳辐射另外一个特点是白天辐射强,夜间无辐射,这就导致了白天的热量过剩,室温过高,而夜晚由于没有热量的供给,室内空气温度低,工质为水的集热器中很容易结冰膨胀破坏集热管。空间上,南面房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高,室内温度高,相反北面房间接受的辐射小,温度低。
针对这些问题,近些年市面上出现很多应对措施,例如被动技术配合电加热、空调器等主动技术,集热器防冻主流思路是给集热器供热,如用白天集的热量在夜间反供一部分给集热器,或者将太阳能集热器工质从水换为空气。防过热的应对措施是减少集热器的集热量,在集热器表面设有防过热罩。但这些技术没有与建筑供暖需求结合起来,将集热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大化,并且有南北房间温度差异大等问题。
综上所述,优化集热器结构使其与建筑热负荷特性匹配,并与集热蓄热墙结合,提高太阳能集热器全年利用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能够蓄存热量,具有全天供暖的能力,消除南北房间温度差异,保护集热器过冷过热的空气水集热器与集热蓄热墙的组合供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包括集热蓄热墙9,所述的集热蓄热墙9设置在房屋的外侧面,所述的集热蓄热墙9设置有夹层,所述的集热蓄热墙9夹层中的空气在风机101的作用下通过进风管道1与空气水集热器2的进风口243相连,所述的空气水集热器2包括出水口123,出水口123通过出水管道31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相变蓄热地板4的盘管46相连,所述的出水管道3设置有电动三通一31,电动三通一31通过管道与生活热水设备32相连,房间内部设置有用于感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2,空气水集热器2与电动三通一31相连接。
所述的空气水集热器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玻璃盖板21、吸热板22、进水集管231、出水集管232、集热支管233、空气流道246和保温板25;所述的空气流道246上设置有出风口241、进水口242、进风口243、出水口244和风口245。
所述的出风口243通过出风管道6与热风器7相连,出风管道6设有电动三通二61。
所述的集热蓄热墙9包括透明玻璃91、涂料公共墙92和自动窗户93。
所述的相变蓄热地板4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地砖41、找平层42、相变材料43、保温材料44和混凝土层45,相变蓄热地板4底部设置有盘管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56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