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湿地的反冲洗系统以及反冲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26654.X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7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军;王文冬;王艳梅;高晓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蒋爱花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湿地 冲洗 系统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人工湿地领域,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的反冲洗系统以及反冲洗方法,该人工湿地设置在水池中,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填料层(10)和位于所述填料层上方的表层(20),该反冲洗系统包括压力供水机构(30)、穿孔集水管(40)和连接管组,所述穿孔集水管(40)设置在所述填料层(10)中,所述连接管组用于连接所述压力供水机构(30)和所述穿孔集水管(40),以使所述压力供水机构(30)能够对所述穿孔集水管(40)进行冲洗作业。本申请提供的反冲洗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穿孔集水管的淤堵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湿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人工湿地的反冲洗系统以及反冲洗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在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由人工构建并控制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与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人工湿地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等显著特点,但是也存在人工湿地填料床容易淤堵的问题;目前常见的人工湿地系统的排水结构,当人工湿地系统,尤其是末端穿孔管排水系统被严重堵塞时,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将出现显著下降,甚至有出现污水未经处理而从湿地顶部直接溢流的风险。
传统的人工湿地淤堵问题解决办法是将湿地末端填料进行开挖、更换,同时根据穿孔管排水系统淤堵问题的严重程度,对穿孔管进行重新打孔甚至废弃更换,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湿地的运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又较长时间的中断了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人工湿地穿孔集水管淤堵问题的方式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人工湿地的反冲洗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人工湿地的反冲洗系统,该人工湿地设置在水池中,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填料层和位于所述填料层上方的表层,该反冲洗系统包括压力供水机构、穿孔集水管和连接管组,所述穿孔集水管设置在所述填料层中,所述连接管组用于连接所述压力供水机构和所述穿孔集水管,以使所述压力供水机构能够对所述穿孔集水管进行冲洗作业。
优选地,所述反冲洗系统包括压力供风机构,所述连接管组还用于连接所述压力供风机构和所述穿孔集水管,以使所述压力供风机构能够向所述穿孔集水管供风。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组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三通,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管和所述第三管分别连接在所述三通的三个接头上,所述第一管连接所述穿孔集水管,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压力供水机构,所述第三管连接所述压力供风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和所述第三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压力供水机构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三管连接所述压力供风机构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贯穿所述水池的侧壁以连接所述穿孔集水管,所述第一管位于所述填料层中的部分为UPVC管件。
优选地,所述压力供水机构和所述压力供风机构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管组。
优选地,所述水池的侧壁上设置有溢流通孔,所述溢流通孔的底端高于所述表层。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人工湿地的反冲洗方法,该人工湿地设置在水池中,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填料层和位于所述填料层上方的表层,该方法包括:S1:关闭该人工湿地的进水端口;S2:将压力供水机构和设置在所述填料层中的穿孔集水管通过连接管组连接起来;S3:启动压力供水机构以对所述穿孔集水管进行冲洗作业。
优选地,在步骤S2之前,将压力供风机构通过所述连接管组连接所述穿孔集水管,启动所述压力供风机构以对所述穿孔集水管进行吹风作业,吹风作业完成后,断开所述压力供风机构与所述连接管组的连接并封闭所述连接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66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下一篇:车辆散热控制方法及系统